在美國每年有三十萬人因為心因性猝死症而死亡,其中有百分之五找不到解剖學上之異常,而是由於心律不整所導致的猝死症 (SADS)。QT間距延長症候群之病因,部份是由於電解質不平衡,例如低血鉀症、低血鎂症、心肌炎、內分泌及營養失調等等。目前醫界發現在心臟離子流動的緩慢頻道發生基因的突變,這才導致QT間距延長症候群,平均壽命是三十二歲,男性占大多數。
遺傳性QT間距延長症候群患者,在東南亞地區以及太平洋沿海國家好發率最高。有部分病人之心電圖是以布加達症候 (Brugada sign) 來表現之,包括QRS複合體末端會有向上之偏離 (upward deflection)。
大部份心臟事件是由於激烈運動或情緒壓力所導致的,當然心臟事件也可能發生在熟睡時。芭蕾舞氏心室速脈以及心室顫動是常見的致命性心律不整。不幸的是不是所有QT間距延長症候群患者均有症狀表現出來,有可能第一次發作即產生猝死症的悲劇。
如果當事人罹患反復性昏厥症,再加上家庭內有心因性猝死症之病史,則QT間距延長症候群需要高度懷疑。專家學者認為心電圖之QTc間距大於440毫秒,則稱為異常。QTc間距介於450~470毫秒,則稱為過渡型。至於QT間距延長症候群患者,其QTc之平均數值為490毫秒,男性大於470毫秒、女性大於480毫秒。治療方法就是長期服用β-阻斷劑藥物、電解質矯正、不當藥物之停用,以及置放可植入式人工電擊器 (I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