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五十五歲男子出現血便與排便困難,但因逃避心理不願就醫,竟拆下水龍頭接水管替自己「水療通腸」,拖了一年半才治療,但已為後期直腸癌,惡性腫瘤轉移終不治。
另一名年輕女性,在晶圓廠工作,雖有血便與排便困難等症狀,且確診為直腸癌,但擔心開刀後需裝人工肛門妨礙工作,不願接受正規治療,只使用大量軟便藥,延誤治療達一年。
佳里奇美醫院院長溫義煇表示,收治的這名年輕女性最終順利切除直腸癌,且未使用人工肛門,建議患者還是要積極就醫評估。
溫義煇院長昨(十一)日在洪鈞培文教金會講座中指出,直腸癌病人最關心的是會是否需要做人工肛門,也就是「結腸造口」。肛門能不能留住需視腫瘤離肛門的距離而定。
溫義煇院長進一步指出,隨著醫師對超低前位切除手術,結腸肛門吻合術及括約肌間分離術等技術越趨純熟,加上環狀自動吻合器之例行使用,以及積極進行手術前放射、化學治療來縮小腫瘤(高達九成左右,腫瘤達到明顯縮小情形,均使得肛門保留機率大為提高。目前醫學中心對於中、低位直腸癌的處理,大約六成五的病患,有機會保留肛門括約肌。
醫師解釋,直腸癌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需完整徹底切除腫瘤且需有足夠的手術安全切除距離,要切除足夠的淋巴組織、血管、周圍軟組織,甚至鄰近被侵犯的器官。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多數大腸直腸癌由息肉演變而來,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外科教授溫義煇表示,如果發現屬於絨毛樣腺瘤,需特別小心,留意可能是癌前期,有罹癌可能,必需切除,且每年都要追蹤;若是非絨毛樣腺瘤,則每三年追蹤一次即可。
溫義煇院長指出,大腸癌未必有明顯症狀,大腸癌多數是由大腸息肉轉化形成,癌病變時間大約五到十年,多數人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且除就能夠預防大腸癌,醫師建議,一般人五十歲以上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測試,五年一次定期大腸鏡檢,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四十歲做檢查。
醫師表示,近來發現凹陷型息肉二至三年就能形成癌症。建議高危險群者(有息肉和腸癌家族史者)每二至三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追蹤,積極預防癌症。大腸直常癌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和五年存活率都超過九成,是最容易被控制的癌症之一。
各式檢查方法中,糞便潛血反應是非侵入式方法,但需進一步確認。肛門指診門診即可為之,方便但檢查深度有限。乙狀結腸鏡為六十公分長的軟管,準備簡單,病人灌腸就可做,比較不痛,但缺點是只能看到部分大腸。X光特殊攝影較易完檢但無法切片。大腸鏡檢可看到完整大腸,好處是檢查兼治療,有息肉可以當場切除,需停服抗凝劑。怕痛的人亦可考慮無痛大腸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