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罹患失智症,就只能無助走向不可逆的遺忘之路?所有療程都要花大錢才有效?照護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只有走過的人,才知其甘苦,但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每4個人就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失智者協會的資料也顯示,台灣的失智人口到2060年時,將逼近80萬人,照顧失智老人的社會成本,將成為下一個青壯年世代非常沉重的負擔。親自照顧失智父親多年的伊佳奇,依據親身經歷,出版了《趁你還記得》一書,字字都可當成失智照護者的聖典指南。
伊佳奇說,他的父親剛開始出現失智症狀時,「父親收集一推棍棒打人或想自衛,還經常打電話報警,稱兒子要謀財害命,讓警察核槍實彈上門抓『兇嫌』,甚至到門外呼喊救命,說兒子要害他。」伊佳奇表示,剛開始全家人也曾抱怨,認為他是故意找大家麻煩,後來才理解那些都是病症,不是他的本意,只好淚水往肚裡吞。
但是「以淚洗面解決不了問題,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可能有新的問題出現」,伊佳奇強調,他基於想要「為長者建立非藥物療法的日常生活,降低精神行為症狀,減緩退化,帶給家庭原有的歡樂,他們將來不必活在懊悔中」為初衷,寫作這本書,希望能提供失智患者家屬最完整而全面的照護概念。
新書《趁你還記得》,是華人社會第一本介紹以非藥物療法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失智症照護方式的書,提供本土化、生活化的實用方式,其中提供包括懷舊療法、運動療法、認知療法、音樂療法、藝術療法、寵物療法、園藝療法、芳香療法及按摩療法等,幫助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多照護知識與技能。
《趁你還記得》的作者伊佳奇自創了各式的字卡,讓父親每天跟著念跟著寫,幫助父親練習口語表達及肢體協調能力,是非藥物療法中的認知療法。(圖/梁惠明攝)
伊佳奇(圖右)還利用七巧板的概念,讓失智患者「玩」拚圖,提供患者趣味的療程,減低患者抗拒的情緒。(圖/梁惠明攝)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已經因為照顧失智家屬而心力交瘁,覺得「人生只剩痛苦與煩累」,而抹滅了與患者曾有的美好過往,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照顧者以為已經不會再改變的黑暗前景。伊佳奇將親身經驗化作圖文,毫不藏私慷慨分享醫生、護理人員、日照中心、相關機構無法告訴你的事,有笑有淚有真情,支持照顧者走過這條最無助的照護之路。
資料來源:中國電子報/作者梁惠明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126002487-2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