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台灣新生報 2014年8月14日
年輕女性常見貧血,多數是因生理期量太多或其他原因造成失血較多缺乏鐵質,導致缺鐵性貧血。但若是四十歲以上男性出現缺鐵性貧血,通常代表是慢性出血,有可能是腸胃道癌症的徵兆。
佳里奇美醫院提醒男性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應考慮是否有大腸癌的可能,切勿輕忽應及早就醫。
衛福部國健署分析一百年國人癌症,以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最高,約卅七點三分鐘就有一人確診,平均年齡約六十六歲。佳里奇美近日有二名約五十歲男性求診,主訴易疲勞,身體理學檢查發現眼結膜蒼白,抽血結果血色素只剩約為男性標準值的二分之一,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經由大腸鏡檢查確診罹患大腸直腸癌。
佳奇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柯俊宏表示,大腸癌早期症狀有大便習慣改變、解不乾淨、血便或黏液便、腹部腫塊,以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出現症狀多樣化,並非一成不變,有時症狀不明顯,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
臨床上許多大腸癌初期症狀為貧血,若腫瘤慢性出血且量少,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察覺,須靠潛血反應檢查,也由於進程緩慢,當感覺疲勞或有症狀時,貧血都有相當程度了。
柯俊宏提醒男性民眾,如發現疲勞不易消除或排便習慣改變,應找醫師查詢原因,注意是否有貧血、營養、壓力或其他疾病,並將腸胃道慢性出血列入鑑別診斷,小心檢查。糞便潛血試驗檢查是篩檢大腸癌的重要手段,凡年齡四十歲以上男性,發現貧血是缺鐵性卻又無明顯的缺鐵原因時,就要認真考慮大腸癌的可能,盡早找醫師查清,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