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大腸癌 生機大突破

中國時報 記者林宜慧/台北報導
 
又有知名藝人不幸罹患大腸癌,醫界呼籲,面對大腸癌一定要積極治療、切莫等待。大腸癌若到晚期,建議先做基因檢測,再根據報告來選擇搭配化療的標靶藥物。大腸癌治癒率比其他癌症高,現在醫療技術已很進步,只要盡快接受治療,都有機會可治癒。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在芝加哥發表全球最新研究,大腸癌患者根據「多點基因檢測」決定治療策略,後續存活效益再延伸。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鍾智淵表示,以往晚期大腸癌基因檢測方式「單點基因檢測」只檢驗基因中最常發生突變的特定位置,若無突變,則使用適當的標靶治療較其他療法多出 3至4 個月的平均存活期。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若改採「多點基因檢測」,將檢測位置增加到6個常見位置,若都沒有發生突變,則患者使用適當的標靶藥物治療,可以從3到4個月進一步展延到7到8個月的平均存活期,整體差距超過半年以上。因此,晚期患者在標靶藥物治療上將有「多點基因檢測」技術做為更適當的選擇依據。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除基因檢測外,許多臨床報告顯示,大腸癌不再只是一個癌症,而是一群發生在大腸直腸部位的不同癌症大集合,同樣被診斷為大腸癌的兩個病患,由於左右大腸的胚胎起源不同,癌變原因可能不同,對藥物治療反應也可能大不同。
 
這次ASCO發表報告顯示,經「多點基因檢測」篩選,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若其癌症原發部位是左大腸,其平均存活期可達近40個月,比其他療法效果多了近10個月存活率,對癌症已轉移患者,是很大突破。
 
王輝明強調,民眾除每年應做健康檢查及糞便潛血檢查,還要改變飲食習慣,少紅肉、多蔬果。若不幸得到大腸癌也別慌張,掌握治療3原則,醫療團隊合作,保持樂觀心情積極就醫,根據「多點基因檢測」結果及腫瘤特性,與主治醫師共同擬定最適當治療策略,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千萬不可輕言放棄。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