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澄清醫院近來有2名病患罹患大腸癌,兩人家族分別揪團做集體大腸鏡檢查,結果一半的成員發現罹患大腸癌或有大腸息肉,醫師提醒直系血親罹患大腸癌,有5%會罹癌,而一般民眾血便、長期便秘、大便變細或大便習慣改變,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澄清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錫雄指出,去年10月一名67歲婦人因為大便習慣改變,健檢時發現乙狀結腸有1顆2公分息肉,經大腸內視鏡切除,化驗為零期腸癌,她的3位兄弟和自己的兒子也揪團做大腸鏡篩選,結果63歲的大弟有3公分的大腸息肉,切除檢驗為良性腫瘤,60歲的小弟有2.5公分息肉,是大腸癌第3期。
另一個家族因媽媽直腸癌過世,6年後65歲的大女兒被發現直腸癌第3期,其他6名家族成員一起接受大腸鏡篩檢,2人在乙狀結腸長有息肉。
邱錫雄醫師表示,國人罹患大腸癌的以60到80歲最多,依大腸息肉演進至惡性腫瘤約10到15年,建議40歲以上民眾接受早期篩檢,目前國健局提供50到69歲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但仍有5%到10%失誤率,建議50歲以上至少5年做一次大腸鏡篩檢,息肉大於2公分有可能是惡性腫瘤須切除。
邱錫雄說,大腸直腸癌為國人罹癌的首位,盛行率每10萬人超過30人罹患,每年新增病例約1萬4千人,是十大死因的第3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遺傳,生活習慣也是重要致病原因,目前大腸鏡篩檢只要有相關症狀都能健保給付,無痛大腸鏡則要自付麻醉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