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飲食西化加上作息不正常,國內每年新增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屢創新高,近幾年來,位居癌症排行榜首位,100年大腸直腸癌患者就新增1萬4040人。由於早期大腸癌幾無症狀,醫師提醒,50至75歲民眾每兩年務必接受一次糞便潛血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王照元指出,每五名新確診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人已經到第四期轉移,存活率偏低,以往只能透過針劑化療及針劑標靶來治療。
如果接受這兩項治療,疾病仍無法控制,即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衛生福利部於去年10月核准大腸癌口服標靶藥物上市,讓轉移性大腸癌病患多一項新選擇。
「口服標靶為大腸直腸癌帶來治療的新契機!」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國外第三期臨床研究發現,口服標靶能夠提高晚期大腸癌患者近三成存活率,減少23%死亡風險及51%疾病惡化風險,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到6.4個月。
王輝明指出,口服標靶藥物問市,讓晚期癌大腸患者有新武器可以與癌細胞對抗,透過簡單、方便的口服藥物,免除許多不便,提升生活品質,降低患者面對注射針劑的恐懼。
一名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65歲患者,四年前肚子莫名腫脹、越來越大,原本以為是胖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竟是大腸出現腫瘤,已到了大腸癌第三期。
確診腸癌後,這名患者先後接受過三次手術,並以針劑標靶藥加上化學治療,但治療效果逐漸變差,癌細胞轉移至肺部。經醫師建議接受口服標靶藥物,病情獲得控制,如果體力允許,他想牽著老伴的手,一起到美國大峽谷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