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報 記者林文雄/台北報導
根據民國99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100年大腸直腸癌患者統計共有14,040人,高居常見癌症第一名,與99年相比,發生人數增加幅度更高達3.9%,對國人健康威脅與日俱增!
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往往已經第3、4期,因此政府提供50至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針對大腸癌轉移性治療,過去採取針劑標靶治療合併化療,但大部分患者到治療晚期,若針劑標靶出現抗藥性,恐致使病情急速惡化,患者在苦無其他藥物可用的窘境下,就像空手與死神搏鬥,徘徊在生命關頭。
在醫病的期待下,轉移轉移性大腸癌治療終於有了新的突破,口服標靶為大腸直腸癌帶來治療的新契機,患者須自費治療,一個月費用大約18萬元。。
依據101年發表的歷年癌症死亡原因統計 ,大腸癌已連續七年位居第三名,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王照元說,因國人飲食西化,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原因,才會使得大腸癌發生率偏高,預計將有越來越多人將受到大腸癌威脅;建議民眾,應多多利用國健署糞便潛血癌症篩檢法,來為健康把關。
大腸癌現行治療方式分為4期,第1期(早期)及第2.3期(中期)可透過手術及術後輔助化學藥物治療。至於第4期(轉移性晚期)則是化療、標靶治療以及支持性療法,其主要目標為避免疾病惡化、延長患者生命。
「五分之一的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是轉移性的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6%」,王照元醫師解釋,轉移性大腸癌治療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根除腫瘤,目前以針劑化療合併針劑標靶藥物為主,治療目標為控制病情避免惡化。但是患者若經長時間治療,這樣的合併治療方式最終還是會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無效,病情將可能再次極速惡化,這也是目前轉移性大腸癌治療亟待解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