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瑜伽生涯告訴身體的事
常有人說:「練瑜伽讓身體年輕年齡二十歲。」就是因為瑜伽對於健康與生活習性的轉化療癒效果極佳,而當心靈身體都感到通暢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常保青春。
 
為了解決身體不平衡
身體不平衡的狀態,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最直接的不良反應就是產生病痛。然而,病痛是果,在病痛產生之後去處理是非常棘手的。練習瑜伽的好處就在此,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身體哪裡不平衡,從而在練習的過程中,化解不平衡的狀態。肌肉不平衡,是最常見也是涉及範圍最廣的問題,但所幸,肌肉不平衡也是最容易發現和解決的問題。許多人練習體位法會碰到挫折,就是因為沒有修復的概念,前彎做不好,就一直做前彎,後彎不好,就一直強化後彎的動作,讓肌肉張力不平衡的現象更嚴重。

以久坐不動的上班族為例
臀部肌肉一直被拉長,呈現彈性疲乏的狀態,而大腿後側的肌肉因為長時間坐著,也沒有力量收縮。加上上半身駝背,胸部內縮,肩膀肌肉拉長,一旦要做弓式體位時,突然要整個擴展胸部(胸大肌)讓肩膀肌肉(三角肌)向後延展,要將大腿後拉要用到臀部(臀大肌)和大腿後側肌肉(膕旁肌),就會產生困難。這就是發現自己肌肉不平衡的重要訊號。

許多人都能發現肌肉不平衡的現象,只是處理的方法錯了。特別是越勤奮的練習者,受的傷往往也越重。切勿心急奮勇操練,應該先把不平衡的肌肉先安頓好,個別處理反向肌肉,能和諧運作時,再融合成一個體位。
 
從身體七大關節下手
認識了肌肉平衡的概念,我們也要了解關節所扮演的角色。肌肉衰弱退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關節病變。肌肉缺乏力量,就無法支撐跟保護關節,加速骨頭之間的軟骨磨損,退化性關節炎即是一例。而肌肉延展性變差,連帶限制了關節活動的角度,最典型的例子是冰凍肩。關節功能喪失,身體被迫啟動代償機制,導致姿勢更加不良,肌肉緊繃的情況越形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重新看待體位法
修習瑜伽,躺姿是最輕鬆也最安全的入門途徑,因為躺姿可以減輕脊椎的負擔,增加身體接觸地板的面積(著力點多),以減少因肌肉無力而重心不穩所導致的跌傷、扭傷、摔傷,使身體在穩固的基礎上練習。等到核心肌群鍛鍊好,身體協調性培養起來了,再慢慢坐起身,依序進入坐、跪、趴、站,一步一步縮小身體接觸地板的面積,提高動作挑戰性。
 
文/節錄自《瑜伽入門先導之術》(大家出版)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