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從「腸」計議 宿便累積如慢性中毒
人類的死亡從大腸開始!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直腸癌佔國人癌症死因第三名,發生率更是連續5年蟬聯第一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腸漏症候群」也是現代人常見的腸道疾病,即是因宿便累積,身體有如慢性中毒,影響健康至鉅。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是遠離疾病的金科玉律,大腸若不健康,不僅大幅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容易產生交感神經、免疫系統、皮膚方面等問題。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人體的糞便50%是由細菌所組成,而動物性飲食多半含有抗生素,會抑制腸內的好菌、間接導致壞菌孳生,這些「壞細菌」會影響腸胃的消化蠕動,大部份食物中的蛋白質不能完全被轉化成氨基酸吸收時,便會被「壞細菌」轉化成阿莫尼亞、硫化氫、對甲酚 (p-cresol)、硫酸吲哚酚 (indoxyl sulfate)、引朵 (indol)、靛甘( indicant)、腐肉素 (putrescine)、屍毒素 (cadaverine)、神經鹼 (neurine)等毒素,積存在大腸內;長期下來,就會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宿便」。而宿便對腸壁的破壞,就如同牙垢造成蛀牙一樣,宿便就是由「壞細菌」加上沒有消化好的食物混在一起,凝結在大腸上所形成的。
 
那「腸漏症候群」到底是什麼呢?王輝明主任表示,正常健康的腸道會有完整的腸黏膜吸收營養,並作為防範外來病源入侵的屏障。然而,當腸道受到感染、發炎、過敏或失去健康的菌相平衡時,腸黏膜就會受到破壞而失去完整性,此時腸道的滲透力就會增加;換句話說,吃進腸道沒有消化完全的大分子、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或微生物毒素,會透過滲漏的腸壁進入血液循環中,進而刺激交感神經、自體免疫系統,引起各種不適症狀,像是腰痠、背痛、焦慮、緊張、皮膚變差等。
 
腸道是健康的根源,腸道不健康會引起許多疾病,究竟該如何做好腸道保健呢?王輝明主任建議,先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減少動物性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並攝取乳酸菌,幫助消化、分解乳糖,產生大量乳酸,抑制腸道有害菌孳生;此外,寡糖的攝取也很重要。他並提醒民眾,腸道疾病的可怕往往來的無聲無息,等到發現的時候,常常已病入膏肓;所以,做好腸道保健,才可遠離各種疾病的侵入!
 
王輝明主任進一步說明,寡糖可促進乳酸菌或雙叉桿菌等有益菌發育,就像是乳酸菌的食物,可幫助乳酸菌的生長,所以要保持體內的乳酸菌數量及活性,也應適量的補充寡糖;快速改善腸道菌,調整腸道菌叢生態,抑制有害菌的生存,增加營養的吸收效率,此外每天還應攝取20-30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包括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幫助腸道廢物排出。
 
王輝明主任解釋,醣類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從結構上可分為單醣、雙醣和多醣3種。單醣像是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常存於水果、蜂蜜和牛奶中;雙醣例如蔗糖、麥芽糖和乳醣,可從甜菜、甘蔗、牛奶中攝取;而澱粉、肝醣、纖維素和果膠等則屬於多醣類,常見於地瓜、馬鈴薯、芋頭、玉米、米、麵等。除此之外,「寡糖」由3到60種單醣所組成,雖然較少存在於自然食物中,卻有攝取的必要性。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