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如何對治下背痛
80%的成年人有過背痛經驗,如何告別背痛?中西醫怎麼做?如何預防下背痛?
下背痛已經成為流行病,80%的成年人有過背痛經驗,男女比例相當。中央健保局統計,台灣每年花30億元治療背痛,近10%的人曾因背痛就醫。

 
找哪科看,決定你會得到什麼檢查?

下背痛指的是背部肋骨最下緣以下的疼痛,常常會放射到臀部和腿部。有的人痛得舉步維艱,大腿痙攣;有的人隱隱作痛,坐立難安。
但舉凡脊椎、關節、肌肉、韌帶、內臟器官等出問題都可能帶來下背痛,該看哪一科,成了病人得面對的頭號難題。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暨健康服務部門的下背痛研究小組做過實驗,拿相同的背痛描述,請不同科醫生回答處置過程,結論是:「你找誰看,決定你會得到什麼」。譬如免疫風濕科醫師開立免疫風濕血液檢查是其他科的2倍;神經外科醫師傾向多開影像檢查,可見不同專科對待下背痛的差別多大。

 
不同專科醫師基於自身經驗和專長為病人檢查、診斷,接下來治療就可能出現甲醫師說要開刀,乙醫師說靠運動,丙醫師說做復健的建議,為求一個擊退背痛的良方,病人只好到處看、到處試。
 
台灣治療下背痛選項更多。病人徘徊在西醫的家庭醫學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復健科;到中醫的針灸科、傷科;加上親友好心推薦的跌打損傷、國術館或者整脊大師。
 
先看西醫,找出病因,比解除疼痛重要
答案是應先看西醫,找出病因,比解除疼痛重要。
中醫可以從體質、生活習慣、環境寒濕等因素,追溯下背痛原因,但中醫沒有影像學(例如X光、電腦斷層)做為診斷證據,因此,先找西醫做鑑別診斷比較恰當,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分院針灸科主治醫師林健雄指出。
下背痛和許多疾病相關,不管病人是掛哪科,最重要的是醫生能夠從詳細問診開始,身體理學(觸診、視診)檢查,神經學(肌力、反射等)檢查,再依據理學與神經學結果,決定需不需要安排血液、影像或神經電學檢查,捉出腫瘤、感染、嚴重神經壓迫問題,及時處理,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西醫如何治療下背痛?
■藥物
包括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不是抗生素)、肌肉鬆弛劑緩解疼痛症狀。研究顯示,照處方時間按時服用,止痛效果比較好。
■生活建議
除少數因脊椎和神經腫瘤或感染的下背痛患者要特殊治療外,7成的下背痛是因肌肉緊張、拉傷或痙攣而起,會帶來3∼6週的疼痛,有85%疼痛會在2週內改善,大多數會在6週內復原。
■急性期可以這麼做
1.臥床休息2天就好。
2.最好的治療就是回歸日常活動,只要避免搬抬重物、猛烈彎曲、震動身體。
3.牽引、按摩、物理治療等對急性期的幫助不大,可以先等2週看看,因為有一半的病人會自己好轉。
4.在急性期做背部運動沒什麼效,但對慢性下背痛或預防復發有幫助。
5.先冰敷再熱敷: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肌肉拉傷或痙攣的下背痛患者,可在家先用冰敷減輕疼痛,一天4次,每次15分鐘。背痛48小時後可以用電毯、熱水袋、泡熱水澡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肌肉,如果仍舊覺得冰敷比較舒服,可以繼續用,或者冷熱敷交替。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