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誤診為痔瘡 醫生罹腸癌
50多歲中醫師解便有血以為自己痔瘡發作,就醫後發現與肛門相隔不遠的直腸出現腫瘤,已罹患第四期直腸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肺臟,最後用化療、電療與手術治療除去兩處腫瘤,幸運保住患者肛門功能維持生活品質,術後追蹤一年癌症指數也未上揚。
 
醫師呼籲民眾,大腸直腸癌已成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民眾若解便出血、如廁習慣改變,都應警覺留意,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大增。
 
北醫一般外科主任、外科學系副教授魏柏立表示,肛門與直腸位置非常靠近,這名患者的直腸腫瘤僅在肛門上方2至3公分處,用指診即可摸到腫塊,屬於低位直腸癌。但即使這名患者本身具有醫學背景,仍難以判別自己是腫瘤還是痔瘡出血。
 
魏柏立表示,大腸直腸癌已經是國人十大癌症的首位,一年至少有超過萬人罹患大腸直腸癌,其中短短15 公分的直腸癌,就占腸癌患者的30%至40%,除了現代人壓力大、飲食西化、高油高脂、生活不正常,他研判人種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他表示,雖然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首位,但致死率卻排第三,次於肝癌與肺癌,原因在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不錯。臨床統計,第一期腸癌患者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5%,第二期85%,就算到了第三期,接受電療及化療後也有60至80%的存活率,但一旦惡化到第四期,存活率就只剩10%至30%。
 
醫師建議,要避免腸癌發生,日常飲食應該盡量清淡,避免煙燻燒烤醃漬食物,有家族病史民眾,40歲以後要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及大腸鏡檢查。一有大便出血、常想解便卻解不出來,就要立刻就醫,只要早期發現,腸癌是可以有效治癒的。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 20130418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