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來自天賦OR培養? 專家來告訴您(中)
勿從功利角度設計孩子興趣
《0~6歲全腦開發秘密》一書則提到,當孩子的興趣不滿足父母期待,有些父母就不願意滿足孩子的興趣,甚至還會擔心這些興趣把孩子引領到別處。用將來工作的方向來看待孩子的興趣,很多父母不會鼓勵與支持孩子發展所謂「沒有用」的興趣,因為有悖於成人社會的價值取向。然而,從孩子身心發育和成長角度來看,不管孩子的興趣多麼離奇,甚至與未來就業沾不上邊,完全的尊重、信任,以及支持,就是最好的學前潛能開發了!
 
孩子一旦因為興趣而投入某一件事情,並養成習慣,這種習慣自然會讓他成為有教養有成就感的人。因此,支持孩子興趣的價值和意義並非著眼於未來的工作,而是培養孩子的特質。
 
就像英國女動物家珍古德從小就喜歡動物,在母親的支持下,26歲時就獨自前往非洲叢林觀察大猩猩,填補了動物史上的空白,現在她不但是動物學家,環保學家,甚至是社會運動家,珍古德的媽媽支持鼓勵她發展自己的興趣,當初並沒有想到她會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也許就是因為媽媽當年沒有阻止她的興趣,珍古德才有今天的成就。
 
為什麼讓孩子學音樂?
《小熊媽的無國界創意教養》一書提到,台灣有些家長鼓勵孩子學音樂,動機卻不單純。常常看到父母將學習音樂視為手段(=升學的後盾),而非目的(=純粹培養對音樂的喜好),令人不禁懷疑:這樣的音樂學習能持續多久?事實上,一旦動機不純正,將會迷失目的,並且讓親子關係徒增壓力。
 
小熊媽提醒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讓孩子學音樂,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得獎?為了將來推甄升學有資歷可寫?她認為自己讓孩子學小提琴只是單純地希望,小熊們能在學習樂器時,體驗音樂純粹的美感。
 
記得有一天,小熊參加弦樂夏令營回家後,有點陶醉地跟我說:「媽媽,今天指揮老師要我們合奏的樂曲,一直在我腦海中迴響,一整天都不能停止!真是奇妙啊……」
 
確實是很奇妙吧?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能繞梁三日不絕,音樂的力量是令人無法想像的。希望父母在讓孩子學音樂時,也能抱著一種單純的「初心」:讓孩子能純粹地體驗音樂之美、終身不離開愛樂的心。
 
等待孩子肢體發展成熟
范睿榛助理教授指出,每個孩子發展的時間不盡相同,但是,爸媽應該要知道,每一個孩子的生理與肢體發展,都是需要時間的。就像爸媽不可能期待孩子一出生,就要會開口說話,然而,更不應該忽略的是,孩子們大肢體的動作與精緻動作發展也會彼此相互影響,舉例來說,逼迫孩子很小就開始學琴,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因為孩子手指的伸展可能還沒有發展完全!
 
若是家長能夠多些耐心,平日先帶著孩子一起多欣賞美妙的音樂,在無形之中,先慢慢培養起孩子的音感,等待孩子更熟練地控制肌肉後,若又主動表示想學琴的意願,此時,只要給他一點幫助與指導,孩子的潛力更有可能完全發揮出來。
 
勿過度保護
此外,范睿榛助理教授表示,現代社會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父母擔心孩子會受傷,剝奪了很多讓孩子嘗試與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大班還不會使用剪刀,就是因為沒人讓他嘗試,導致許多孩子上了幼稚園、上美術課,握住剪刀之後,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使力將大拇指按下去;如果孩子連剪刀都無法使用,就算他心中有無限創意的潛能,也不可能被實踐出來吧!
 
錯失黃金教育期?
范聖興教授表示,有一些東西的確有黃金發展期,例如,弱視的小朋友,假設沒有適度的去矯正,慢慢的就會造成視神經無法與大腦產生正常的連結,造成視力永久性惡化。至於一般的小朋友,只要出生之後,並不是完全缺乏照顧或缺乏刺激的狀況下,並不會發生任何問題。
 
何慧敏副教授指出,給予孩子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必須適合孩子,過之與不及都不合宜,此外,家長無需過度緊張錯失所謂的學習精華時期,以學習英語為例,許多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直到上國中,才開始接觸英語,從ABC學起,外語能力依然表現優異,也能夠到國外留學攻讀學位;而近年來,從幼兒園時期已接觸英文的孩子,到了學齡期卻不見得英文很突出,或依然維持對外語學習的興趣。
 
如何發現孩子興趣與天賦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孩子不是沒有潛能,而是缺少我們對他們的發現。
 
《0~6歲全腦開發秘密》一書的作者認為,孩子就像萬物會在春天以自有的特色展現自己的生命。孩子會不斷追問和探索,甚至是花大量的時間投入;發現孩子的智能敏感區,並不需要特別的技巧,只需要耐心觀察孩子對事物的敏銳度即可。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