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
當您身體有不適的時候,請持健保卡先到醫院或是相關的內、外科診所去看病,經過醫師的診治和儀器檢查之後卻找不出病因,例如並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也就是說要先排除長腫瘤、感染、心血管阻塞或骨折等病理情況,才到自律神經門診做自律神經的客觀檢測,根據檢測的客觀結果才能確定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是那一類型的失調,同時也不會延誤病情。

由於自律神經的活性會隨著身體的情況和環境的改變隨時在變化調整,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是採用「排除法」加上「自律神經的客觀檢測」!

1996年歐洲和北美心臟學會公布「心律變異性HRV之測量、生理意義及臨床應用」之國際標準,自律神經檢測含有四項指標:
1、自律神經總活性:心率變異HRV係自律神經因應體內體外的需求進而調整心臟活動之紀錄。休息狀態下自律神經總活性較高者比較能對付不同狀況,且具專注力。自律神經總活性會隨著年齡而下降25~100(<15)。

2、交感神經活性:45~70(<20 or >80),代表發炎或壓力反應程度。

3、副交感神經活性:30~55(<20 or >80),代表消炎或休息修補狀態(HF:0.15-0.4Hz)。

4、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性的比值:0.8~1.4(<0.8 or >1.5),表示失去平衡。
 
當您找過專科醫師,經由儀器檢查,排除有器質性的病變(如腫瘤、神經壞死或感染等)之後,再進一步考慮找自律神經門診就診,建議下列4族群可以找自律神經門診:
1、看遍各大醫院診所,仍找不到病因的病友。

2、看過中西醫,都看不好的自律神經失調病友。

3、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卻無藥物可治療的病友。

4、長期依靠藥物來壓抑自律神經失調病症,不想再吃藥的病友。

自律神經系統,不但掌管消化器官的血液供應以及調節腸胃道的蠕動協調性,更是維護全身包括消化系統「發炎」和「消炎」反應之間的平衡。因為慢性自律神經失調的源頭,來自三餐吃下了不適合個人體質的食物;依據臨床經驗,約九成以上慢性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也都有慢性食物免疫排斥反應的情形。

因此,建議疑似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首先要做自律神經的客觀檢測,確認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是那一類的自律神經失調。然後,再根據個人免疫體質檢驗的客觀數據,經由飲食指導,從避免再吃到傷害個人體質的食物著手。所以,慢性自律神經失調的病症都可以仰賴飲食的改善得到治療與復原。


資料來源:愛家自然診所陳惟華院長(圖片取自網路)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