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甄嬛食療 你也可以當美人
苦杏仁奪命、麝香害人不孕……清宮劇裡的害人食療與香氣,讓觀眾嚇破膽。 但其實,現代的你如果用對了,也可以養生又美顏。
 
頭頂碧翠花鈿、鑲珠寶掐金絲的龍鳳簪釵搭配流蘇,腳蹬三寸金蓮巍巍顫顫,杏眼櫻桃嘴、巧笑倩兮的古代美女甄嬛,領著後宮佳麗們穿越百年歷史,征服了無數現代人。
 
改編自中國作家流瀲紫同名小說,把故事虛擬在清雍正皇帝後宮爭鬥的電視劇《後宮甄嬛傳》,2011 年底開播以來即創下不少紀錄,不但兩岸三地播放超過29 次,華人網路點播量破25 億次,《亞洲週刊》評選為「社會影響力廣泛」的年度最火紅華語劇,天后張惠妹、小S、陶晶瑩紛紛仿效劇中甄嬛說話方式,開口閉口自稱「本宮」;大學廣告系也指定為上課教材,「你今天《甄嬛》了沒?」成了時下最流行的問候語。
 
劇中大量使用的食療、藥方,也令很多人大開眼界。
 
「多半是美顏方,」中醫師陳玫妃分析說,青春永駐是後宮致勝關鍵之一,像阿膠補血、益母草活血、杏仁潤肺,都能打造紅潤細緻、令人傾倒的絕美容顏。
 
寧心安神的蓮子、蓮藕和百合是另種常見食療。劇中雍正愛吃甄嬛姐妹淘沈眉莊親手製的桂花藕粉糕;皇后也常為鎮日憂煩國事的皇帝捧上百合蓮子湯解憂,這類食療更適合操煩勞心的現代人。
 
現代人競爭壓力大,比起後宮爭鬥毫不遜色,憂慮、失眠的人也特別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劉佳祐建議,不妨來碗清心的百合蓮子湯,緩和放鬆緊繃心情。
 
七種食療正確知識
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食療內幕?《康健》請教專家,找出適合現代人的食療,讓你在家也能享受《甄嬛》的宮廷養生術。
 
1.阿膠補血,適合安胎
盛裝在青花磁罐裡的黑色阿膠,宮廷人士經常相互餽贈,因置入性行銷大陸某廠商的阿膠,在劇中高度曝光,無論皇帝養生、甄嬛安胎、流產都靠它調養。
 
其實阿膠是驢皮製成的動物性膠原蛋白,以山東東阿縣出產的阿膠最有名,常用來補血、安胎,改善女性貧血及血虛狀況,像孕期暈眩、胎動不安或滴滴答答出血,中醫師陳玫妃會用搗碎的阿膠入藥,修復子宮內膜異常剝落。
 
不過近年阿膠價格不斷攀升,至今一斤約3000 元,價格昂貴,在台灣較少使用。
 
要提醒的是,阿膠屬「滋膩」中藥材,吃多了會產生噁心、嘔吐、拉肚子等吸收不良的狀況,建議少量使用就好,一次不要超過三錢。身體若有感冒、喉嚨痛等發炎現象時暫時不要吃。
 
▲這樣用最好:
 阿膠適合秋冬進補,陳玫妃建議可用少量阿膠加枸杞、紅棗、黃耆、黨蔘及雞肉適量燉補熬湯,有氣血雙補功效。
 
2.益母草活血養顏、改善痛經
邊緣呈細鋸齒狀的益母草,自古以來就是婦女保健良方,聰慧美麗的甄嬛不但自己種植益母草,也請太醫用它調製「神仙玉女粉」敷臉,短短半月使糟糠無色的容顏變得如玫瑰般水嫩光滑,因而重新獲得聖寵。
 
有「回春」功效的神仙玉女粉,做法繁複,原出於古籍《外台祕要》,是唐朝武則天最愛的留顏祕方。據記載要取端午節摘下新鮮強壯的母草,在太陽下曝曬並研磨成細末,放進黃泥小爐燒炙一天一夜成灰,再加入滑石粉和胭脂。
 
現代人則用簡易方法,直接以益母草(科學藥粉)+小茴香(科學藥粉)+薏苡仁粉+綠豆粉+珍珠粉調成面膜,「去斑、去痘疤效果不錯,」陳玫妃提出個人心得說。
 
益母草也能活血化瘀、消腫,加速排除血塊,改善痛經,中醫師劉佳祐常以益母草搭配其他藥方,用來治療多囊性卵巢炎和子宮內膜異位,效果不錯。
 
但益母草有類雌激素成分,若有子宮肌瘤的人不適用,可能誘發肌瘤變大。
 
▲這樣用最好:
若有痛經及經前症候群的人,陳玫妃建議可用乾燥的益母草2錢、紅糖5 克加600cc 水熬煮,經期前每日喝一杯,喝到經期第三天為止。懷孕及有子宮肌瘤的人不適用。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71期】


延伸閱讀:
吃對/怎樣吃中藥最有效?最常見的5種禁忌食物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4723
 
必學/自保守則:6種常見「中藥材」如何選?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6304
 
觀念/吃錯了更嚴重!感冒3階段最佳飲食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390
 
熱門/你最想知道的10個中醫藥疑問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097
 
實用/必學五招!聰明看中醫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100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