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看中醫 完全剖析(上)
特殊診斷方式×體質解析×穴位按摩×8招餵藥撇步

中醫兒科發展淵源已久,從唐代就有「少小科」設置的記載,後代並延續之。中醫兒科又被稱作「啞科」,因為嬰幼兒大多還無法表達自己的不適症狀,無法正確問診,所以也發展出特殊的看診方式。本文將帶您探究中醫兒科如何看診,並剖析嬰幼兒體質,更解答您對於嬰幼兒看中醫的各種疑問。

中醫兒科的特殊看診方式 大人生病怎麼看?

大人看中醫,中醫師通常會採「四診」替病患診斷。「四診」分別為「望、聞、問、切」。「望」是指看病人的氣色如何;「聞」是指耳朵聽病患是否有咳嗽或聲音沙啞,又包括鼻子會聞病患身上是否帶有特殊氣味,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身上經常會有甜味;「問」是指詢問病患的生活情形,如飲食習慣等;「切」則是指把脈、皮膚觸診。

嬰幼兒生病怎麼看?

嬰兒不會講話,很難表達自己是哪裡不舒服,除了配合「望、聞、切」以及詢問家長相關情形之外,中醫兒科也發展出一套特殊的看診方式。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表示,5歲以前的嬰幼兒皆可以食指外側的血管作簡單評估,左右手皆可,藉以觀測病程的發展情形。
 
嬰兒的食指可分為三個指節,由下而上分別為「風、氣、命」。醫師會輕推一下生病嬰兒的手指,觀看食指外側的靜脈血管在「風、氣、命」哪一個指節處比較明顯。如果靜脈血管較明顯處在「風」,病症表現的程度比較輕微,越往上越嚴重,以「命」最嚴重,不過並不常見。5歲以後靜脈發展較為穩定,不太能夠反映氣血運行的狀況,即使生病也無法藉此方式作初步診斷。
 
之所以可以利用這個方式初步判定疾病所顯現的嚴重程度,是因為如果疾病越嚴重,血流運行不順,血管阻塞的情形也會越嚴重,因此血管末稍會比較明顯。不過這僅能提供初步的評斷參考,中醫師還會根據本身經驗以及其他的評估方式進一步確診。另外脈搏可反映出五臟氣血的內在問題,所以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看中醫皆需把脈。
 
 小兒體質剖析

(1)   「稚陰稚陽」
所謂「稚陰稚陽」指的是嬰幼兒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功能不健全,比較容易生病。女性通常要等到14歲、男性通常要等到16歲之後,體質才會穩定下來、脫離稚陰稚陽之體,抵抗力趨於穩定。
 
(2)   「純陽之體」
雖然說嬰幼兒的體質為「稚陰稚陽」,不過同時也是「純陽之體」,這兩者其實並不衝突。「純陽之體」是指嬰幼兒的身體代謝速度快,怕熱、易流汗、體溫高、心跳快。家長常會擔心嬰幼兒體溫較高,是不是發燒了,其實大多屬於正常現象。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