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標靶治療-黃德豐醫師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任在台灣約有十多萬人,嚴重程度不一,以劉俠來說,屬於過去未接受良好治療的典型病患。目前有標靶治療,副作用小,療效也相當好。若未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延誤病情導致殘障。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原因是環境與基因造成,其中又以多種基因決定,但藉著環境的相互影響,可能易誘發疾病發生,實際發生原因並不明確。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調節失常,造成關節滑膜囊出現很多不正常發炎細胞,會散布到全身各器官。主要好發在40歲上下女性,女性與男性比約為五比一。初期症狀會有晨間僵硬,可能持續一小時以上,疾病進展非常緩慢,初期會向退化性關節炎,若是有相關症狀超過六周以上,必須儘快就醫確認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發生在腕關節出現僵硬無法活動,若是小指關節第一節或第二節則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機率較低。
 
民眾若發現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腕關節與長指關節出現僵硬情形,可透過X光、核磁共振、CCP抗體檢驗確診。患者必須留意休息,若服用止痛發炎藥可緩解,更必須留意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指標,必須儘速就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有5%可能痊癒,其他患者透過藥物可控制病情,建議早期診斷與生物製劑標靶治療,殘障機率將會大大降低。目前健保給付患者在經過第一線治療效果無顯效後,經過評估申請第二線生物製劑治療為健保給付,但若需要早期治療也可採取自費。
 
生物製劑分為短效型及長效型,短效型的優點在感染或開刀時立即停藥較為方便,但長效型需經長時間才能停藥。黃德豐建議民眾儘早接受診斷與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德豐醫師】
資料來源:2012/04/24 飛碟電台<飛碟早餐>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