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標靶治療-黃文男醫師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包含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另外還有B細胞抑制劑的生物製劑等等,總共約有六種,每種藥物對抗位置各不相同,亦會有不同的副作用。

一般來說,代謝越快的生物製劑離開身體的速度較快,若發生副作用的處理也較快,安全性相對較好。代謝較快的生物製劑一周皮下注射兩次,類似胰島素注射方式;代謝較慢的生物製劑一月一次注射,副作用時間可能也會稍長一點。

基本上生物製劑治療三個月至半年就會作一次評估,同時也會以口服藥物共同治療。若是小關節發現有紅腫或是晨間僵硬情況,建議早期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也會較好。黃文男醫師提醒患者可採用地中海型飲食,並且可以採用333運動習慣,1周3次、每次30分鐘、每分鐘心跳超過130下,保持運動的多樣性。

過去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為金字塔治療方式,分為第一線治療、第二線治療、第三線治療,但缺點是觀察期太長;後轉為複合式治療再進展到現在的生物製劑。目前的治療目標是要防止關節變形惡化,同時是量身訂製的個人化治療。

每個年紀都可能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大約好發在30歲至40歲,以健保規範主要指經過複合性治療半年後,經專業評估需採取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治者,可透過健保專案申請進行給付。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
資料來源:2012/4/19 台中廣播<大家來開講>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