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標靶治療-陳瑋昇醫師
類風濕關節炎可能與基因遺傳、環境、飲食、壓力、感染等等有關,尤其好發在中年婦女,通常不是單一因素發生。臨床症狀主要會影響到關節,嚴重可能造成滑膜炎,以手部關節為主,尤其是長指關節及手腕關節,引起晨間僵硬情況,每次持續超過約30分鐘至1小時,大部分發生在對稱性關節,會有紅腫、熱痛感。

若是近親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相對罹患機率也較高。以年齡來分,16歲以下發病患者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若是16歲以上則為成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盛行率約為4%至5%,約為十萬多人,女男比約為4:1,發生年齡約在30多歲至50歲。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併發症可能會有乾燥症、乾眼症、鞏膜炎等等。

目前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方式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抗風濕藥物、類固醇、生物製劑等等。生物製劑來分為兩大類,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以及B細胞抑制劑;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可以明顯改善發炎症狀,加上傳統抗風濕藥物效果更加顯著;副作用可能會有較高肺結核感染風險,65歲以上需要較小心;目前核准使用的生物製劑共有恩博、復邁、莫須瘤,恩博為一周兩次的皮下注射,復邁則為二周一針。

使用針數與半衰期有關,以恩博較快的代謝時間來說,半衰期為4至7天;復邁半衰期為10至14天;莫須瘤為半年一次,以點滴方式於醫院注射。

依照健保給付規定,第一線治療為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第二線為B細胞抑制劑。如果有其他病史,可透過與醫師溝通討論,是否更換治療藥物與健保給付相關規定。陳瑋昇提醒民眾,若是出現相關類似症狀,必須儘早接受診斷及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醫師】
資料來源:2012/3/31中廣新聞網<樂活11點>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