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不一定會死 台美簽署起死回生安心計劃
猝死不一定會死!只要把握黃金急救期5分鐘進行CPR、電擊等急救措施,就可提昇30%以上的存活率。為改善猝死者的急救效率,亞太心律醫學會與美國心律醫學會聯合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呼籲政府應儘速進行宣導並建置完整的資料系統。
 
心因性猝死在全球和台灣都逐漸升高,且有年輕化現象,例如美國每年就有50萬人發生猝死,而台灣目前卻只有台北市針對猝死進行資料統計。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2010年有1500人發生猝死,其中存活率僅7.6%,主因在於案例資料建置系統不完整,以及一般民眾認知不足。
 
亞太心律醫學會理事長陳適安教授指出,目前世界主要城市都有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系統,而台灣的心律醫學會主動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畫」,是第一個簽署加入該計畫的亞洲國家,希望政府儘速建立全國完整的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系統,包括登錄、通報、急救、追蹤與預防系統,從資料中可進行猝死原因、發生地點、急救時間及效果等完整的分析。
 
台大醫學院馬惠明教授表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發生猝死者接受心臟電擊後的存活率是30%以上,但目前全台僅有400台AED,主要設置在車站、飯店、學校等公共空間,但也沒有明確標示設置位置,這要比日本、歐美等重視心因性猝死的國家明顯不足。
 
另外,調查發現,在都會中取得AED平均需4-6分鐘,此時CPR就成為對猝死民眾急救的最快方式,台灣人願意實施CPR的人數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實施的困難度及害怕失誤造成傷害;馬惠明教授建議,政府應把心因性猝死的急救宣導納入施政措施,讓全民都能重視,並培養能力為猝死者進行急救,除了學會操作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AED),也應學會簡易式CPR加速急救,都是政府需要盡力宣導的。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