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越早治療預後越好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經常會聽聞有精神異常的人,對親人或陌生人出現攻擊、威脅行為,甚至發生慘絕人寰的悲劇,身為一個精神醫療人員,聽聞這樣的消息,心情難免分外沈重。

鄭海擎醫師表示,一般會出現攻擊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撇開某些特定人格或物質濫用(如酒精、安非他命、或強力膠等等),最常見的為「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兩種。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受被害妄想影響,認為周遭的人會對他不利,產生異常敵意,而出手攻擊以自保;或受到幻覺干擾下動手傷人。躁鬱症患者在躁症期間因情緒會異常高亢易怒,自我控制能力變差,只要受到刺激或不順其意即反應劇烈,輕則謾罵,重則有肢體攻擊。

兩種疾病在急性發作時有時並不容易區分,需長期觀察病程變化才較能有確定診斷。大部分的狀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若未經治療病況會持續惡化,幻覺妄想持續存在且越來越固著,並伴隨日常生活功能的退化,看不到病情康復的階段;而躁鬱症患者的躁(或鬱)期在一段時間後會自然緩解,在兩次躁(或鬱)期發作中間可能有長短不一的無症狀穩定期。

鄭海擎醫師指出,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病患之所以會有攻擊行為,其實都是受到疾病的影響,而非病患的本意。病患本身其實也是深為病症所苦,若能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受到控制,病情維持穩定,一樣能從事正常工作,過正常生活。絕不是有些人心中所恐懼的是『不穩定的定時炸彈』。

但無奈的是,確實有相當比例的患者缺乏病識感,特別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認為自己有病,所以也不願意接受治療,這種情況下家屬是否能協助個案就醫便格外重要。但有些家屬是對精神疾病缺乏足夠認知,認為病患是『卡到陰』或是被『髒東西』附身,所以只尋求民俗宗教療法處理;有些家屬是不忍心或是害怕遭病患怨恨,所以遲遲不願帶病患至醫院就醫;有些家屬則是病患病情不斷反覆發作後心力交瘁,所以放棄再帶個案就醫。

研究上發現,越早接受治療,病患恢復的機率越大,日後也比較容易有病識感,而越晚接受治療病患預後越差,之後生活日常功能受損也越嚴重。其實,罹患精神疾病跟罹患身體疾病一樣,一旦發生都是讓人無奈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但身體的疾病大部分的病患會主動就醫,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卻因缺乏病識感而延誤治療,如家屬無力或不知該如何帶病患到醫院,其實必要時可以請求當地公衛護士、警察或消防人員的協助。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