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專科醫師與急診共度危機

年關將近,氣溫下降,感冒人數似有增加之勢;即使之前的流感疫苗接種率不低,但是大自然仍能找到免疫的缺口,疫苗沒有涵蓋的流感病毒種類,似乎蠢蠢欲動;更令人擔心的是農曆新年的返鄉人潮大大地增加了傳染的機會,而一連九天的假期,所有基層診所將停診,這些病患唯一的出口將是各大小醫院之急診室,將使嚴重吃緊的急診人力更加短絀,年節之後急診醫師的「耗竭」,似乎又將重演!有關單位面對問題,不能再袖手旁觀,「交由市場機制處理」乃隱喻了政府的無作為,醫政官員應當要有預先解決問題的眼光。

其實,各醫院主管人員也都有研擬適當的對策,然而這些對策卻得不到衛生署的基層官員的背書與制度的支持。專科醫師制度與公費醫師制度,是希望提升醫療照護品質,矯枉過正的政策卻造成各專科分科過細,彼此間缺乏溝通。舉例說,訂出急診專科醫師制度固然好事,但心臟內科專科醫師到缺乏人力的急診室,立即照護胸痛病患卻不為目前政策支持,這跟嚴重外傷病患「不應先送到就近的醫院,要直接送到高級外傷中心去搶救,會有較佳預後」的觀念相同;可是現實中,外科專科或是外傷醫師到急診室,去直接搶救急診醫師最不喜歡的外傷病患,卻一樣得不到醫院評鑑委員的青睞!外傷專家直接在急診第一線照護傷患,至少可提供和急診醫師一樣的醫療品質才對。

這些制度原來是希望保護急診醫師專業,卻間接造成急診變得封閉;而急診醫師若沒有第二專長,一旦步入中年,日積月累的分秒必爭、高壓力工作,往往環境使得很多急診醫師四五十歲之後,就無法再從事第一線的急救工作;於是僅剩有年輕住院醫師的醫學中心,才可能有中老年急診醫師的工作空間。去年年節連續假日後,那樣「人山人海」的急診人潮,更是讓許多急診醫師四十歲不到就毅然離開急診崗位。各醫院紛紛出現人力斷層,今年舊曆年連續假期將是一大考驗!

未來衛生當局可考慮將各醫學專科的人力,適度導入急診,目前則訂定暫時辦法來進行,這可彌補急診人力之不足,又可提升急診醫療品質;舉例來說,兒科急症的患者到有兒科急診醫師的醫院急診,他就不必等待小兒專科醫師的會診,可大大縮減滯留急診時間。至於急診專科產生方式,可以建立專科醫學會次專科之方式來進行,譬如內科專科醫師中設置次專科之內科急診,外科急診專科醫師甚至是小兒科急診專科醫師制度亦可如此。未來則由各醫學專科與急診醫學專科共同評鑑甄試,這樣將使衛生署在人力的運用上更為活絡,民眾整體的就醫權益亦會受到保障。

另外,可考慮「公費生分發制度」,當初衛生署設立公費生是為了彌補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缺乏,過去由於制度過於僵化,往往無法反應立即醫療人力需求,於是名額逐漸減少。未來可以擴大員額,將整個醫療市場中人力短缺、人才羅致困難的科別與偏遠地區共同考量,至少讓衛生署本身有一定數量的機動人力,方能因應千變萬化的挑戰。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