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專業的醫學生涯—中研院魏福全院士
魏院長跟隨羅慧夫榮譽院長由馬偕醫院來到長庚(1977年),在早期長庚整形外科正要發展的時候,到多倫多進修(1979-1981年)。有一天魏院長的老師Monketlow問魏院長要學什麼,魏院長因前一晚看了一個斷指再植的顯微手術,隨性回答”microsurgery”,接著開啟了魏院長顯微重建手術的一生。由於追求完美的要求,於是一個偶然的選擇,成就顯微手術的一代宗師。
 
三十年前的台灣工業以家庭工廠為主,工業安全制度未完備,層出不窮的工業傷害造成許多手部壓碎傷或截肢的傷患。於是魏院長應用國外所學的顯微手術,進行了各種斷指顯微再植、斷臂顯微再植、上下肢外傷或先天畸形的顯微重建手術。手指或拇指的截肢導致手功能的殘障,魏院長於是潛心鑽研各種大腳趾、塑形大腳趾、第二腳趾、併形第二三腳趾、部分腳趾、趾球皮瓣等十幾種腳趾移植,並從事腳趾運動功能及知覺神經學研究,腳趾摘取後腳的步態功能分析。發表最困難的四指或五指全失之分類及腳趾移植的理想重建方式,撰寫約七十篇文章,成為全世界顯微重建醫師欲進行腳趾移植前需完全拜讀的文章,魏院長的腳趾移植論著被奉為圭臬。也據此於2006年獲美國顯微重建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的最高榮譽獎Harry Buncke Lecture,此被視為顯微重建領域的諾貝爾獎。
 
有鑒於口腔癌患者逐漸增加,傳統的前胸與肩膀的皮瓣轉移的缺點與限制,於是建立由耳鼻喉科頭頸部腫瘤團隊進行癌症篩檢及徹底的腫瘤切除,而由整形外科顯微手術團隊做口腔黏膜、上下顎骨及顏面缺損的遠處游離瓣顯微重建。探討大腿外側穿透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的動靜脈徑路的解剖與摘取方式,成功地完成長庚顯微重建團隊的結果及功能分析,積極參與國際穿透支皮瓣醫學會,將大腿外側穿透支皮瓣變成不僅是頭頸部重建,且是肢體、軀幹和身體各處重建的主流,並發展出數種穿透支皮瓣,如free style flap,於是改變原本顯微重建的生態。
 
繼1986年遠赴瑞士進行的大體老師解剖之小腿腓骨皮瓣實驗,證實腓骨皮瓣的血行區域與腓骨特質,將腓骨皮瓣推廣成為上下顎骨缺損重建的首選,嘉惠世界無數的患者。並進而與牙科合作,篩選符合適應症的患者於移植的腓骨上植牙,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由於在腳趾移植、穿透支皮瓣和腓骨皮瓣的卓越貢獻,開創整形外科更寬闊的重建領域而造福世人,於是2006年被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lastic Surgery)推舉為整形外科歷史四百年來最有創意的二十位醫師,且是唯一的亞洲人。而當時只有六位還在世,也只有魏院長仍正活躍地研究與手術,於是被整形外科讚稱為活的傳奇(Live legend)。今年又獲得2012年整形外科臨床研究基金會傑出成就獎(Plastic Surgery Foundation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linical Research)。此獎開始於2008年,魏院士在第五屆獲獎,為第一個非美國人獲獎。
 
成功來自魏院長的宏觀與理念(Thinking big),秉持王創辦人的教誨「要做,就做最好的」,魏院長的mission與vision就是,務求將長庚整形外科發展成領先世界的舞台。由頻繁的出國開會與國際人才的交往擷取整外醫學的新知,將剛在萌芽的醫療技術運用長庚的大量案例與資源來探索改良,然後於國際發表。魏院長總是能發覺特定可發揮的契機並善用長庚的優勢,精益求精,將長庚的顯微重建推展成世界最頂尖的顯微重建中心。2001-2003年擔任世界顯微重建醫學會(WSRM)理事長,並受邀到哈佛、霍浦金斯等醫學中心當客座教授六十一次。再加上長庚整外顱顏中心的卓越表現,於是哈佛醫學院教授也是整外最好的論文雜誌主編Goldwyn說,「如果沒有來過長庚整形外科,就不算完成整形外科訓練」。
 
卓越來自「從A到A+(from good to great)」的追求。在魏院長的領導下,陳宏基教授的食道與發音顯微重建領先全球並曾受邀當義大醫院院長,莊垂慶教授是世界臂神經叢翹楚。醫學導師(Mentor)貴在醫學傳承,魏院長栽培多位顯微重建教授,如鄭勝峯(義大副院長,頭頸肢體重建)、林志鴻(肢體重建)、鄭明輝(乳房重建)及郭耀仁(異體組織移植、頭頸重建),更有多位後起之秀。近六年ASRM長庚顯微重建更獲得三次Godina Lecture講座(鄭明輝、郭耀仁及Samir Madini)。繼顱顏團隊(2009年)後,顯微重建更於2010年也獲國家品質標章(SNQ)金獎。長庚整外長年與國際接軌,從美加學習並回饋國際整外。1984-2011年底長庚整外共有來自六十八個國家一千二百零一位醫師前來進修,八十九位國際fellows(醫學研究員)前來進修一年至四年,有三、四十位fellows已擔任主任或該國顯微重建理事長。
 
值此換手變臉手術漸在一些國外醫學中心展開,繼微循環實驗室的基礎,魏院長新的使命在催促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已有郭耀仁、謝清華、黃維超和林承弘醫師學成歸國,完成數十個研究計劃,已成立結合臨床基礎免疫排斥研究醫學倫理的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中心,將為長庚整外顯微重建開創新的一頁。
 
追求完美永不妥協的堅持,讓魏院長的臨床學術成就傲視全球,引導世界顯微重建的趨勢,於是魏院長獲選第二十九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難得的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科醫師,成為長庚體系繼廖運範院士後第二個中研院院士。長庚透過完善制度的建立,整合型研究團隊的推動,研發環境基礎建設及科研究中心的設置,積極培育研究人才。於是,高雄長庚肝臟移植中心(2007年)、桃園長庚顱顏中心(2009年)、林口長庚顯微重建中心(2010年)獲代表「世界第一」的國家品質標章(SNQ金獎)。
 
長庚體系近五年研究計劃,從2007年一千六百零二件成長至2011年二千二百六十九件,院內外研究經費從十九億元成長至二十六億元。近五年林口院區有十三篇原著論文榮登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1篇)、Lancet(4篇)、Nature(2篇)、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6篇)。值此長庚體系的人才培育制度,與興建中的「永慶尖端醫學園區」,和質子放射治療中心將不斷地孕育出更多優秀醫學人才,永續醫學傳承再創高峰,達成王創辦人對長庚的願景—成為人文、科技、團隊、學習、及資訊的長庚。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