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心者「僧多粥少」 淺談心衰竭治療策略

心臟疾病控制不良 「累、喘、腫」恐心衰竭

心臟全年運轉不停歇,幫助身體循環血液,如果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房顫動、心肌病變等心臟疾病控制不良,就很可能發展成心衰竭。

振興醫院院長暨心臟外科魏崢醫師指出,嚴重的心衰竭,患者會有容易疲倦、活動易喘、四肢水腫等臨床症狀,當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即使在休息也會喘,若更嚴重甚至喘到不能躺下,這種情形就已經是末期。

排除結構問題、用藥無效 必須考慮換心

魏崢醫師表示,心衰竭首要以血管擴張劑、強心劑,或降低心臟負擔的利尿劑等藥物治療,也要針對結構性問題治療,當末期心衰竭無法靠藥物改善時,必須考慮心臟移植手術。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中心統計,2021年等待心臟移植人數有215人,每年卻僅有一百多人捐贈,可謂僧多粥少。魏醫師說,「有些人是沒有辦法繼續等待的,已經到了嚴重的心臟衰竭、休克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變成要用輔助的裝置了。」

換心靠心室輔助器過渡 也是長期療法選項

等待換心的過渡期,心室輔助器能幫助維持心臟功能,從以往必須住院才能使用大體積的暫時性心室輔助器,發展至今已有更輕巧的長期心室輔助器,透過手術植入引流管,配合攜帶裝置,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振興醫院心臟重建科主任陽厚生醫師提到,除了等待換心過渡的病人外,若是患者年紀較大,已經超過心臟移植給付的標準,或是其他因素導致不適合心臟移植的病人,左心室輔助器則是他們延長生存期的解方。

心臟功能失常時 復健很重要

若患者無法換心,長期心室輔助器是目前續命的治療方式,研究發現,植入心室輔助器一年存活率可達最高88%,第三年仍有78%。然而針對心臟失去正常功能的任何患者而言,陽厚生醫師強調,心臟復健很重要。

陽醫師指出,病人在急性期,心臟表現不夠好,這時的目標是較低強度的心臟復健。術後剛出院約三到六個月期間,必須透過持續復健,還會輔以心電圖、血氧監測,讓患者了解自己的心臟對運動表現的耐受程度。了解活動耐受度後,病人就能個人化調整自己的運動習慣及時間,最終養成長期的運動習慣。

振興換心三十餘年 手術成效居國際之上

振興醫院心臟外科團隊從台灣首例換心至今三十餘年,醫病醫心,振興移植團隊已成為這些病友的夥伴, 如同家人般,至今累積完成超過540例手術,術後存活率首年83%、5年存活仍有77%更有病人移植後, 存活超過30年,手術成效在國際水準之上。醫師提醒,心臟疾病別等到心衰竭才治療,最好從源頭預防,像是戒菸、控制肥胖及三高還有定期體檢不可少。

左起:振興醫院院長暨心臟外科魏崢醫師、心臟重建科主任陽厚生醫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