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防疫失敗? 《衛報》:防疫成功下的受害者

英國《衛報》分析,台灣成為「防疫成功下的受害者」,源於過於自信可以防堵病毒,低估變異病毒株的傳染性,且在全球缺貨、地緣政治的干擾下無法取得足夠疫苗,是典型的「沒有為疫情爆發做足準備」。

台灣靠著迅速反應及民眾配合,維持近一年正常生活,卻在5月病例暴增破萬,舉國措手不及。英國《衛報》分析,台灣成為「防疫成功下的受害者」,源於過於自信可以防堵病毒,低估變異病毒株的傳染性,且在全球缺貨、地緣政治的干擾下無法取得足夠疫苗,是典型的「沒有為疫情爆發做足準備」。

「我們想也許可以控制疫情……」 專家:防疫成功下的受害者

多位專家告訴《衛報》,新冠病毒雖已在全球爆發,台灣當局卻沒有意識到新病毒株的知識,認知到通風對抗氣融膠傳播、大規模篩檢、及早的嚴格封鎖措施的重要和有效性。專家認為,台灣儼然是防疫成功下的受害者。

「當局認為可以透過疫調、精準檢測控制疫情,此舉卻受到變異病毒株的挑戰,並在母親節擴大傳播。」前副總統陳建仁坦承,台灣以為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圍堵,但病毒太過險惡。

台灣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則表示,已經諮詢了國外專家,改變防疫策略,也承認「我們邊境管制很有效,但是國內防疫措施仍有改善空間」。

美國奧瑞岡州州立大學教授紀駿輝認為,疫情爆發的速度和規模,使政府措手不及,但另一方面,「台灣人民早就被寵壞了。」他表示,台灣過去成功度過四次緊急狀況,包含鑽石公主號、海軍軍艦、飛行員染疫、部桃事件等,讓政府和社會過度自信,即使在社區傳播期間,母親節聚會人潮不減。

報導提到,直到5月19日,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公布264例病例,宣布進入三級警戒,限制集會、強制戴口罩、關閉娛樂場所和學校,但仍允許餐廳內用,也鼓勵在家工作,但沒有任何補助措施。

另外,台灣當局沒有重視大量篩檢的需求,直到五月底,「校正回歸」上百案例到過去幾日的案例,引發要求嚴格封城的呼聲。

中研院研究員倪誠志向《衛報》表示,以資料分析觀點而言令人失望,應避免用校正過的數字討論趨勢,因為可能導致今日數據被低估。

政治也淌渾水 封不封城、疫苗數量一大挑戰

台灣正在嘗試全球各國曾經執行過的防疫策略:「在部分封鎖下,保持經濟開放」,但報導卻表示,此舉在澳洲墨爾本卻是以巨大損失和更長的封鎖收場,以至於只要出現新病例就會再次快速嚴格封鎖。報導觀察,台灣當局似乎相當反對嚴格的封鎖措施,並一再重新定義封城的條件。

「防疫有一定的措施和節奏,太強的措施不一定最好。」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必須施加適當限制,以免對社會造成太大傷害,並表示進入第四級也非全面封鎖。

振興醫院顏慕庸教授表示,疫情爆發以來情況已經改善許多,關鍵是觀察封鎖措施內的病例數和風險程度,他擔心,病例數太多會壓垮醫療量能,增加病毒回到社區的風險。他提到,這紐約、義大利北部都發生過,因此需要「必要且規劃過」的封鎖。

《衛報》分析,三級警戒很大一部分仰賴民眾自主,但是企業對員工在家工作有所遲疑。衛福部長陳時中本周曾指出,年輕人病例比例增加,是因為年輕族群鬆懈了。不過,此舉卻在網路炎上,因為政府並沒有強迫遠距工作,以至於許多人被迫在通風不良的辦公室上班。而發生在移工宿舍的群聚,也引發人們指責政府反應太慢,無法保護弱勢族群。

《衛報》最後分析,政治也影響了防疫,多位專家坦承對於批評受歡迎的政府有疑慮。其中一名專家表示,台灣政府厭惡複製中國的任何防疫手段,包含方艙醫院或者封城。

至於疫苗議題,全球台灣醫衛總會會長張武修指出,政府太晚認真思考疫苗問題,「政府認為民眾會配合戴口罩,也能保持社交距離,因此(不急著買疫苗)沒關係。」

台灣近期雖獲得美日捐贈的疫苗,報導指出,台灣疫苗取得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台灣宣稱疫苗取得受到中國干擾,但中國予以否認。指揮中心強調,公平獲得疫苗是終結疫情的最終方案。

美國奧瑞岡州州立大學教授紀駿輝說,三級警戒確實嚴格,但他也質疑政府是否實能施加更多限制。他也擔心針對無症狀或潛伏期感染者的防護,政府提醒不夠多。紀駿輝呼籲,應假設不與你同住的人,都是可能的感染者,之後兩周應避免在室內群聚。

 

參考資料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how Taiwan failed to plan for a major Covid outbreak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