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死亡率偏高需觀察 張上淳:瑞德西韋不是救命藥

張上淳表示,目前看來確診個案中,高齡者真的比較多,同時也有許多潛伏疾病,也是造成高死亡率的主因。

自5月11日本土疫情大爆發以來,不到一個月已累計確診人數10,493例,死亡人數308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219例本土確診COVID-19案例,新增22例死亡,其中包含百歲人瑞。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2天採檢陽性率持平下降,是好現象,但再次強調「我們毫無放鬆本錢」,尤其端午節要避免移動,也謝謝大家忍受不便與想家的情緒配合退票。

台灣死亡率高於全球平均 快速死亡原因仍待釐清

新冠肺炎目前全球死亡率為2.19%,但台灣的死亡率為2.6%,高出全球平均,也有幾起案例從發病到死亡緊緊3天。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會擔心是否病毒株有狀況,加速進行基因序列分析,而國內已完成超過300株基因定序,皆為英國變種病毒株,沒有看到新的突變點,因此國內確診者快速死亡原因仍待釐清。

高死亡率主因 年紀大與潛伏疾病

死亡率的部分跟全球比偏高,不過真的要比較的話,應該要年齡相同、潛伏疾病相同的族群做比較, 才具有科學上的意義。張上淳表示,目前看來確診個案中,高齡者真的比較多,同時也有許多潛伏疾病,也是造成高死亡率的主因。尤其死亡個案中,60歲以上占91.5%,有潛伏疾病者占了83%。其中發病後8至14天內死亡的約為40%,發病後3天內死亡的也有18%。

瑞德西韋並非救命藥 僅能縮短病程

有民眾申訴,家屬在加護病房卻無法使用瑞德西韋治療,外界也質疑申請審查程序太複雜,延誤個案治療造成死亡。張上淳特別強調,最早時,大家都以為瑞德西韋是救命藥,但其實在最開始的研究顯示,它可以縮短病程,但對死亡率沒有明顯的改善。且隨著新的資料顯示,瑞德西韋並不適合使用於插管或使用葉克膜的患者,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類固醇、抗細胞激素、單株抗體 實證減少死亡率

張上淳進一步說明,很多人可能誤會瑞德西韋是救命藥,事實上,減少死亡率的藥物是類固醇和幾個抗體藥物,而這些藥物醫院裡都有,所以對於申請繁瑣造成死亡狀況,可能有所誤會。一開始沒有什麼治療藥物,所以台灣先進了瑞德西韋,後來陸續出現許多實證,發現類固醇、抗細胞激素的抗體藥物,還有大家討論比較多,台灣也引進的單株抗體藥物,也都很有療效。

治療指引根據國際研究修正 不同階段使用不同藥物

專家諮詢小組隨時都在掌握國際上的研究,隨時調整國內的治療指引。張上淳表示,對於患者在不同階段的治療方式,考慮的使用藥物不同。目前指引中,瑞德西韋的使用時機,落在住院需用氧氣時,到稍微嚴重一點需要高流量氧氣時也可以使用,張上淳解釋,但到了插管或使用葉克膜之時,就不需要或不適合使用。

插管與使用葉克膜時 瑞德西韋毫無幫助

目前有很多實證資料指出,個案在使用插管和葉克膜時,使用瑞德西韋沒有幫助;甚至有幾個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瑞德西韋於插管時使用,比沒有用藥的死亡率還高。在6月2日之前,專家諮詢小組沒有禁止或反對插管患者使用,但隨著近日新的資料顯示,這個階段並不適合。張上淳指出,治療指引也是隨著國際研究在隨時修正。

雖然現在確診數增加,但藥物非常足夠,瑞德西韋也不用經過區指揮官審查,類固醇、抗細胞激素藥物、單株抗體等都已備妥於各醫院中,可以直接使用,可望降低死亡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