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欄】肌少症與骨科疾病

臨床上許多老年人有諸多共病,面對年老體衰的病患,如何提高運動念頭,讓他們提起心力來配合運動,且安全完成運動療程;且消化吸收機能退化,如何增進食慾和適當吸收,並避免讓腸胃、肝、膽、胰、腎臟超載,都是重要考量。

在近年來的骨科門診中,肌少症(sarcopenia)病患越來越多,由於目前的網路媒體知識傳播快速,他們都很容易溝通和明白肌少症是怎麼一回事。

骨骼肌量減少─肌少症 常見老人、慢性病患者

顧名思義,肌少症就是骨骼肌量減少,常出現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病人會出現肌肉無力、力不從心、生活動作功能障礙、體適能變差、衰弱無力等,也與骨鬆和許多骨科疾病息息相關,且會相互影響,造成諸多疾病的進展和惡化,例如肌肉內含有支配肢體的重要血管和神經,發生肌少症時,肌肉萎縮無力,活動時會因疼痛而未能正常收縮,結果使肌肉內血管的血流未能得到適當的推動力量,影響血流的正常運送,造成更多組織的缺血和微循環障礙,其間的互動複雜,造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患的症狀;若是關節炎病人或脊椎退化性疾病的病人同時出現肌少症時,會加重病情,即使加重藥物治療和手術,若未能從根本著手改善肌少症,臨床症狀的改善事倍功半,久而久之更難以復原。

肌少症加重老年慢性病 長照也難改善

肌少症是加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重要元凶,老年人生理機能日漸退化,若平日未維持足夠的活動量,和補充足量的優質蛋白質,肌少症即會提早發生,尤其罹患慢性的老年人,不但苦於病情的折磨,再加上藥物的副作用、長期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量減少、身體多種器官失去平衡,最後全身代謝變差,甚至於發生心肌梗塞、中風、骨折、肝腎衰竭等,都會擴大保健上的挑戰難度,更是體弱多病老年人最難面對的困境,即使有長照制度和養護之家,也難以改善。

改善肌少症 運動、營養下手

臨床上,骨科門診面對著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緩慢、搖晃不穩的年老體衰病患,或是坐著輪椅前來求診的年老病人,雖然考量年老是人生的必然過程,肌肉無力和疼痛令人無奈,但必須詳細評估肌少症的原因和建議改善策略,以改善老年人體適能和功能。目前雖無肌少症定義的共識,但大致上常見評估項目包括肌肉量(muscle mass)減少、肌力(muscle strength)減小和身體功能變差等,測定方式眾多,包括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等,各有優缺點,肌力和身體功能的檢測理念相近,能夠從評估中提高病患對肌少症嚴重性的認知,進而落實預防保健觀念,才是最重要目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久而久之必可見效。

臨床上許多老年人有諸多共病,面對年老體衰的病患,如何提高運動念頭,讓他們提起心力來配合運動,且安全完成運動療程;且消化吸收機能退化,如何增進食慾和適當吸收,並避免讓腸胃、肝、膽、胰、腎臟超載,都是重要考量。治療原則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簡言之,營養上補充足量營養、維生素D3、足量蛋白質和白胺酸類食物,配合運動項目包括阻抗訓練或有氧運動,有利改善肌肉量和肌力。基本上應依個別需求設計合適的處方,可諮詢相關醫事人員、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共同指導防治,以避免併發症。

雖然如此,骨科病患的許多疼痛的確與肌少症息息相關,除藥物治療之外,從多方面改善肌少症,可減輕疼痛症狀,讓療效顯著,事半功倍。

(文章授權提供/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