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戲治療助長輩改善憂鬱 遠離失智症找上門

台北偶戲館許嘉芬館長指出,藉由戲說生活故事的方式,引導長者說出心裡感受,透過分享經驗,不僅能增進人際互動及日常應對處理能力,且排練也能增加記憶及表達能力,活化大腦。

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讓長者憂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盛行率越來越高,但若能早期發現憂鬱症或輕度認知障礙且接受治療,並輔以認知或行為訓練,則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為了幫助長輩情緒找到出口,臺北市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與台北松青扶輪社合作,結合台北偶戲館及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規劃偶戲治療課程,幫助長輩改善憂鬱。

參與製作戲偶 訓練長輩手部肌肉

偶戲治療課程主要是透過讓長者從戲偶製作訓練手部肌肉,藉此提升專注力,且也能回憶偶戲時期的童年時光。台北偶戲館許嘉芬館長指出,藉由戲說生活故事的方式,引導長者說出心裡感受,透過分享經驗,不僅能增進人際互動及日常應對處理能力,且排練也能增加記憶及表達能力,活化大腦。

失智症十大警訊別輕忽 有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

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2人就有1人罹失智症,其中多數是未能及時察覺就醫導致。臺北市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莉玲主任表示,若發現長者出現包括記憶力衰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語言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改變、個性改變以及喪失活動等現象,就可能是失智症警訊,應盡快就醫檢查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有助延緩失智症發生

若能早期發現失智症問題,且早期接受治療,對於65歲以上長輩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能有顯著改善,甚至延緩失智症發生。林莉玲主任強調,此次透過偶戲治療課程,以製作戲偶、戲說生活故事等方式,讓長者們討論及排練出「小時候的夢想」、「阿嬤吃醋了」及「婆媳之間」等3齣戲碼,也將登台展演。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