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油怎麼用? 專業品油師解密橄欖油魅力

橄欖油的魅力之所以歷久不衰千百年,除了適合運用於料理,並帶有迷人香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營養性

我一天的油脂攝取方式

雖然說在地中海飲食裡「油脂」是關鍵,但很多人對一天要吃多少油其實不太有概念。所以接下來,我要向大家舉例我自己的三餐怎麼吃油。這套方法,是多年來和許多營養師好朋友共同討論交流後,我認為最適合我自己、實行起來最沒有壓力的方式。

關於油脂攝取量,我通常這樣建議:
1天油脂的攝取量=體重相等的cc數
以我自己的體重80公斤為例,等於每天喝80cc的油。不用擔心,不是一乾而盡,這個量是要平均分配到三餐中的。這樣一來,每餐大約攝取26.6cc的好油,我常開玩笑說:「煎兩顆荷包蛋都不夠!」實行起來完全沒有負擔。以下是我身體力行多年的三餐模式,確保每天都能充分攝取到足夠的好油脂。

第一餐:早餐
洗臉刷牙後,我會依照當天心情選擇一種好油(通常是亞麻仁油、橄欖油、椰子油),直接喝下26.6cc(自己需要的量),或是加到早餐中享用。好油脂有助活化大腦、提升記憶力,可以提供我活力,開啟忙碌的一天。

第二餐:午餐
午餐是最不能控制的一餐。因為錄影通告或廚藝課程等因素,我通常都是吃便當或外出用餐,因此我會隨身帶一小瓶橄欖油,時而淋在餐點上、時而先品飲再用餐,這樣一天當中第二份26.6cc油品就吃下肚了,也可以藉由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維持高代謝率,排除外食對身體帶來的負擔。

第三餐:晚餐
晚上我盡可能回家自己煮地中海料理,將第三份油品用於餐點中。如果事先知道要晚歸,也會自己先準備好一個冷食便當。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在睡前刷好牙後用橄欖油漱口5分鐘,讓好油脂流動於口中,用來保養自己的牙齒與牙齦。因為剛刷完牙口腔還很乾淨,漱完口直接把油吞下肚就好,有助於潤滑腸道,讓隔天早晨與馬桶的邂逅更順暢。

地中海料理的靈魂橄欖油

橄欖油的魅力之所以歷久不衰千百年,除了適合運用於料理,並帶有迷人香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營養性。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的油脂中最適合人體的油脂,營養層面多到可以出一本專書探討。但現在,就讓我這位專業的品油師,先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來簡單說明吧。

橄欖油的高營養價值
橄欖油不具膽固醇,而且人體消化率高,含有大量提升新陳代謝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不說,其中的「橄欖多酚」更是神奇的營養物質,有強大的抗氧化功效,可以預防冠心病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除此之外,在新鮮狀態下冷壓(製程溫度必須低於26度)的橄欖油中,也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D、E、K、β-胡蘿蔔素,鈣、磷、鋅等礦物質,以及蛋白質、必需胺基酸等,獨特的保健作用和高營養價值,讓橄欖油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不論對於哪個年齡層的人體來說,都是最符合需求的食用油。

橄欖油的獨特香氛味道
基本上,橄欖油可以分為輕、中、重三大風味,建議大家可以試著品嚐特級初榨橄欖油,確認其特性後找出最適合搭配的料理,輕鬆讓美味更進化!

【BOX】橄欖油不耐高溫?
冷壓初榨橄欖油只能涼拌?這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影響橄欖油耐熱度的成分,主要來自「酸價」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酸價越低,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就越高,讓油在加熱烹調中不容易變質。一般來說,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發煙點(油開始冒煙、變質的溫度)普遍超過190度,如果選擇酸價0.1%的橄欖油,甚至可以高達220度,這個數值比大部分植物油高出許多,不論是用在煎、煮、炒、炸上都是很合適的萬用烹調油。

輕 淡雅風味橄欖油
帶有杏仁跟淡雅青草香的輕味橄欖油,與蝦子、扇貝還有魚類這種有纖細口感的食材搭配時,能夠提升食材的鮮度。加進溫熱的蔬菜和生菜沙拉中,也可以讓蔬菜本身的甘甜更明顯,淋上甜點或優格更是絕配。

適合料理:沙拉、生食、甜點
常見品種:Arbequina、Leccino、Biancolilla、Rajo
常見產地:南法、義大利利古里亞、西班牙巴塞隆納近郊

中 溫潤風味橄欖油
大多使用成熟果實製成,甘甜順口,不僅辛辣度低,還會呈現出淡淡的水果香氣,有些帶有紅番茄氣息,拿來料理義大利麵與燉飯類特別對味,洋溢一股道地的地中海風情。

適合料理:煎、炒料理
常見品種:Taggiasca、Arbosana、Hojiblance、Carolea
常見產地:西西里島、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平原

重 濃郁風味橄欖油
如果橄欖農夫提早在橄欖果實尚青綠的時期就摘取下來榨油,就會產生果香濃郁辛辣的橄欖油。直接品飲可能因為過於辛辣而咳嗽不止,不過若是淋幾滴在香味厚實的煎鴨胸與沙朗牛排上,就會充分展現出強烈的美味。

適合料理:燉煮、燒烤料理
常見品種:Picual、Coratina、Frantoio、Koroneiki、Ogliarola
常見產地:義大利托斯卡納

選購一瓶好的橄欖油:橄欖油有分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前面已經教大家怎麼分辨橄欖油的氣味香氛,但這都是要把橄欖油買回家打開瓶蓋之後才會應用的部分。那在未開瓶的狀況,要怎麼選購一瓶橄欖油呢?當然可以從橄欖油的瓶身標示來下手,基本上橄欖油瓶身上就會透露出許多的訊息。

就讓我來說明如何觀察橄欖油的瓶身。簡單來說,拿到一瓶橄欖油時,我會先審視是否為冷壓初榨橄欖油?原產地國家是哪一國?再看是否為當今最流行的單一品種或是混合品種橄欖油?有沒有原產國的有機認證?以及原產地生產的認證標章?不知道怎麼看嗎?沒關係我們就拿一瓶橄欖油說明給你聽。

我家中收藏的各種好油。

●分級
每個國家的分級制度不同,但普遍都會遵循橄欖油協會的規定,我們不要講得太過複雜,在台灣銷售的橄欖油,大多分成兩個級別。

1. 特級冷壓初榨橄欖油(extra-virgin olive oil)
這是我最推薦的等級,尤其要看英文標示會更準確。表示使用的是第一次壓榨的橄欖,並且在整個製作過程中,都維持在26度以下的低溫,而且橄欖油的酸價<0.8%,油酸越低發煙點越高,油的品質較穩定。

2. 純橄欖油(pure olive oli)
這個等級是精煉過的橄欖油,指將發霉、過熟等次級的橄欖,經過化學程序去除霉味、酸味等不好的味道,再添加10%到20%冷壓初榨橄欖油製成的油。雖然也是通過檢驗過關才能裝瓶販售,但基本上已經沒有香氛存在。

●產地
再來看是否為原產地生產。最簡單的分辨方式,就是標示在瓶身的國際條碼,因為國際條碼的前三碼為「國家號碼」,這是不能更改的,可以一眼認出這瓶橄欖油的身世是否真如瓶身上所說的國家。以三大產油國的國家碼為例,義大利是800~839,西班牙是840~849,希臘的國家碼則是浪漫的520(順帶一提,台灣的國際碼是471)。

●品種
接下來就是品種,近年來尤其流行單一品種橄欖油。特殊的品種有特殊的香氣,有些則是橄欖多酚值更高。橄欖多酚值越高代表橄欖果實越強壯,能抵抗各種外來的病蟲害,壓榨出來的橄欖油營養更高。如果你看到橄欖油瓶上標註了單一品種名稱,這也代表了一個莊園主人的驕傲,不妨嘗試看看,不只可以直接挑選到喜歡的口味,更可以挑選到品質更好的橄欖油。

●標章
認識原產地認證與各國有機農產品的標章,也是一個辨別品質的方式,例如歐盟認證的紅色和藍色食品品質標章。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標章,不同國家可能有不同的簡稱。

〈歐盟食品品質標章〉
原產地名稱保護制度 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 (PDO)
標明PDO標章的產品,表示從生產(含原料來源)、加工到調製全部在指定的區域內進行,並使用本地生產者認可的技術。屬於產地認證中的最高等級,在義大利、西班牙的縮寫是DOP,法國則為AOP。

地理標示保護制度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GI)
表示生產、加工、調製的過程中,至少有一項需在指定區域內進行。雖然沒有PDO嚴格,依然屬於高品質的認證。在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的縮寫皆為IGP。

傳統特產保護制度 Traditional Specialty Guaranteed (TSG)
必須是歷史悠久的產品,而且使用傳統、代代相傳的原料及生產技術製造,以區隔市場上相似的模仿商品。在義大利的縮寫是STG,西班牙則是ETG。

〈其他各國相關認證標章〉
歐盟有機認證
義大利有機認證
西班牙有機認證
美國有機認證
希臘政府農業認證
西班牙高品質橄欖油協會

●包裝
選購橄欖油還有一個最高原則,絕對要挑深色玻璃窄口瓶身!雖然鐵罐或是塑膠瓶、透明玻璃瓶裝,不代表橄欖油本身不好,但它充滿了容易讓橄欖油變質的三大元素─光線、氧氣、水分。

1.橄欖油怕光線
不管是陽光或燈光都容易造成橄欖油氧化變質,所以要選擇深色避光的瓶子。
2.橄欖油怕空氣
透氣性差的窄口玻璃瓶,可以減少瓶口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延緩氧化變質的時間。
3.橄欖油怕水分
水分會造成油脂水解,加快氧化、變質的速度。玻璃材質不易跟油品產生化學變化,是最適合的材質。

●價格
其實現在超市裡也可以買到品質很不錯的橄欖油,但一分錢一分貨,如果看到那種便宜過頭的產品,很有可能就是屬於次級或劣質油。如果還沒有養成分辨油品的能力,建議大家依照我多年專研橄欖油的經驗,挑選500ml的容量、價錢在800~1200元左右的冷壓初榨橄欖油,這個價位通常可以挑到品質、風味優良的品項。

【BOX】橄欖油的保存方式
台灣的氣候濕熱,橄欖油一旦開封,建議大家最好在半年內把它用完,這樣才能維持穩定的好品質。因為當橄欖油越來越少,瓶身裡面的空間變多,那就表示空氣也變多,越容易氧化。

此外,千萬不要把橄欖油冰冰箱。大多數人買到一瓶好的橄欖油後,可能因為價錢較高或想要保存久一點,都會選擇放入冰箱保存。但這樣一來,冰箱開開關關忽冷忽熱的溫度,加上瓶蓋上累積的水氣往下滴落到橄欖油中,這些都是加速橄欖油變質的因素。不只是橄欖油,大部分的油品也是這樣,建議保存在家中涼爽、乾燥、陰暗的櫃子裡,遠離熱源和光線。

(文章授權提供/良醫健康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