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鹼性食物,身體會變鹼性? 營養學教授曝迷思

食物消化過程中,無論是產生陽離子或陰離子,基本上都可由腎臟調節血液酸鹼值(pH值),再經尿液排出體外,因此不會造成體內酸鹼度的大幅改變。也就是說,雖然食物攝取後的代謝,會影響到血液或體液酸鹼值的變化,但實際上人體的酸鹼值濃度是不易改變的。


「老師,你怎麼看起來很累,頭髮都白了,又很稀疏?」天天見面的學生偶然的一段話,讓擁有30年營養學背景的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驚覺:保養身體不能光靠理論,身體正在求救中!為了重拾健康,王進崑重新調整飲食,現在50幾歲的他總被學生和朋友調侃,還保持著30幾歲的外貌與活力...

食物自有大藥,太極飲食怎麼挑?

太極飲食所說的「互補性平衡飲食」,應該怎麼挑才能平衡?簡單說,一般人認為美味的食物,包括各種魚肉蛋等製品、精緻甜點、油炸類食物與白米麵粉製品等,都是屬於生理酸性食物(陰性);而蔬果、全穀雜糧、海藻、茶等皆屬於生理鹼性食物(陽性)。對健康的人來說,當每日攝取食物中有蛋黃、烏魚子或肉類製品等高生理酸性食物時,就要另外攝取葡萄、大豆(全豆)、南瓜、番茄、檸檬等高生理鹼性食物來平衡。

但對於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痛風、高血壓等個案,則建議生理鹼性食物與生理酸性食物比例介於2:1至3:1,也就是:生理鹼性食物要多於生理酸性食物2至3倍,而且這種攝取方式至少持續3個月以上,才會逐漸改善。現代人蔬果與全穀雜糧的攝取普遍都太少,而魚肉、精緻甜點、油炸類等食物相對的多出太多,因此我強烈建議(尤其是外食族)以每日的陰陽互補性為基礎,基本上你就已經開始在實踐太極飲食了。你一定會說:「我平常的應酬實在太多了,做起來太困難。」其實只要把握平衡的大原則,雖然昨晚聚會吃了不少,今晚就來個簡單的蔬果輕食或蔬果汁,一點也不困難。

吃起來酸酸的,卻是鹼性食物?

很多患者會問我:「食物為什麼會影響人體?」簡單的說,在我們攝取食物後,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與代謝,才能發揮其作用。有用的代謝物,人體會適當吸收、儲存與利用;過多或不必要的代謝物則會排泄掉。在這個過程中,深深影響身體狀態的便是「代謝物」。而食物的選擇,就會決定消化後代謝物的好壞。因此,我們應該了解食物的生理酸性或鹼性的差別。食物的生理酸性或鹼性,是依其極高溫加熱裂解後的殘留物中,所含的礦物質陰陽離子的種類而定,與食物本身的味道無關。也就是,生理鹼性食物含較多鉀、鎂、鈉、鈣等帶正電陽離子的礦物質,包括蔬果、全穀雜糧、葡萄乾等(陽性),對健康有益。

生理酸性食物則是含較多磷、硫、氯等帶負電陰離子的礦物質,例如肉類、蛋類與高澱粉食物等(陰性)。所以,雖然檸檬、柑橘吃起來酸酸的,卻是生理鹼性食物;而白米飯吃起來沒什麼味道,卻是生理酸性食物。當我們吃下蛋白質、醣類、脂肪3大主要營養素,經代謝生成熱量後,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溶於水產生的碳酸,會使血液的酸度增加。但呼吸時,肺部就會將二氧化碳排出,因此血液中並不會累積過多的碳酸。

此外,食物消化過程中,無論是產生陽離子或陰離子,基本上都可由腎臟調節血液酸鹼值(pH值),再經尿液排出體外,因此不會造成體內酸鹼度的大幅改變。也就是說,雖然食物攝取後的代謝,會影響到血液或體液酸鹼值的變化,但實際上人體的酸鹼值濃度是不易改變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當體內長期攝取生理酸性食物,雖然體液酸鹼值變化不大,但此時會發現,細胞與組織中之氧化電位(氧化電位代表細胞的安定性,氧化電位高表示細胞處於不穩定狀況)與自由基含量都已經上升。氧化電位的上升,表示體內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在增加,再加上自由基非常活躍,便會影響身體組織。此時,身體會逐漸產生局部發炎、排泄障礙等症狀,當情況持續發生,首當其衝的是人體的代謝機能與免疫能力。

醣類代謝異常,使血糖控制出狀況,容易造成高血糖或糖尿病問題;脂肪代謝異常,血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容易堆積氧化,會造成血管阻塞與心血管等疾病;對尿酸(普林代謝物)的排泄發生異常時,則可能會導致痛風。當所有代謝都發生異常時,則容易有發胖、疲勞、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此時如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會治標不治本。因此,有人吃得不多卻容易胖、血中尿酸值沒有特別高卻有痛風、服用降血脂藥物但血脂仍居高不下、吃藥控制血壓但停藥時血壓又飆高。這時要從根本改變體質,而如何掌握生理鹼性及酸性食物的比例成為關鍵因素。

(文章授權提供/良醫健康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