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存在從來不是一種錯誤 想不開前先問問自己怎麼了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雅惠表示,診間常見許多受傷的孩子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存在,如果有相關難題者,鼓勵勇於尋求醫療求助。

如果我消失了,你們會不會好過一些?一名16歲少女因父母離異,得知爸媽都不要她,只要哥哥,開始質疑自己存在是多餘的,學業成績一落千丈,反遭父親責罵不能體諒母親生病,終忍不住崩潰,多次自殺驚險救回。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雅惠表示,診間常見許多受傷的孩子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應該存在,如果有相關難題者,鼓勵勇於尋求醫療求助。

為何會質疑自己? 吸收的印痕話語

相信許多人都有浮起過「我是不是多餘的」、「我不應該存在」、「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等念頭,許雅惠指出,孩子會不斷否定自己的存在,很多是來自於童年時期關鍵性生活事件,例如:反覆被激發的挫折、傷痛經驗,潛移默化之下轉化成自己的核心信念,並且深信不疑影響其隨後的經驗,例如父母說「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你怎麼那麼笨」等都會影響孩子自我價值的建立,從而否定自己的存在,覺得自己無價值、不被愛。

看見事件背後訊息 隱藏著待解決議題 

「除了先天器質因素之外,很多孩子問題其實反應爸媽自己的議題。」許雅惠指出,不少父母傾向於處理孩子表面行為問題,卻忽略有時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反應父母長期以來未處理的議題。如前述個案的父親見少女成績退步,直接責罵她母親罹癌,為什麼就少女自己不能顧好自己。然而,心理師在乎的是她的家庭內部發生什麼事?什麼原因導致學業成績明顯退步?究竟過去被植入哪些木馬程式?而這些擔心是反應父母擔心某事件失控,而投射給孩子過多不合理的擔心及預測?是否又來自於父母彼此親密關係的不信任?孩子問題行為背後常常隱藏著家庭或父母待解決的議題。

協助個案覺察軌跡 回溯場景重新建構 

面對孩子自殺議題,許雅惠表示,治療過程中除了同理、承接個案情緒外,也會協助個案覺察自己的「行為軌跡」,並依據個案年齡及狀況給予不同治療,有時輔以催眠技術,重新帶著個案回溯過去關鍵事件,透過引導和梳理脈絡,重新疼惜內在受傷的自己,再詮釋、建構關鍵事件。雖然過去發生的事情是不可能被改變,但如何看待過去是可以被改變。一但改變看待事件的觀點,你的心也跟著變了。重新瞭解父母的無奈、不完美,終能從困住自己的傷痛中跳脫出來。

當你勇於面對時 黑影就不再可怕

「人生任何傷痛就像黑影一樣,當你可以看到它的時候,你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雖然這並不容易」,許雅惠心理師分享,人們會有負面情緒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們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但藉由情緒線索,反而可以讓我們認識自己。有些傷痛,就像黑影一樣,當你可以勇於面對時,黑影不再可怕。當開始接受自己不夠好、不夠完美時,不用每件事情做到最好來滿足他人期待而壓抑自己內在需求。她舉例,負面情緒就像哈利波特額頭上閃電一樣,雖然是佛地魔造成的,但最後哈利波特可以控制這黑暗力量,再次抵抗佛地魔的黑暗勢力。

瞭解過去信念軌跡 重新建構反轉信念

「因此,不要討厭負面情緒,每個情緒都是一個重要的訊息,回頭去看看自己怎麼了,當你看到黑影時,你就會看更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不完美。當能擁抱自己陰暗面時,反而內心會獲得自在」。下次浮起任何想不開的念頭,或者不知如何覺察時,不妨尋求心理師談談,協助你看見困住自己的地方,重新建構新的信念模式,因為過去經驗的信念是可以被修正的,不必被家族集體潛意識複製命運,有機會透過心理治療開展自在的生活。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