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醫師】青春期中二病重夥伴 精神科醫師教家長如何面對

日常生活裡面,如果你常聽到說孩子提起一些同伴,比如說招呼他出去啦,參加活動啦,或者在網上一起玩遊戲,然後常常在那邊一起聊天,家長就要意識到,這也是孩子進入青春期“轉大人”的一個徵兆。

孩子開始呼朋引伴 「轉大人」徵兆

青春期(10歲到25歲) 比較不再順從父母的同時,變得比較注重同伴的意見。但孩子究竟是跟什麼樣的同伴在一起,家長也要很注意,因為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類腦部有大量的模仿神經元,「有樣學樣,沒樣自已想」,所以古代孟母三遷是真的符合腦科學道理以及社會心理學的原則。日常生活裡面,如果你常聽到說孩子提起一些同伴,比如說招呼他出去啦,參加活動啦,或者在網上一起玩遊戲,然後常常在那邊一起聊天,家長就要意識到,這也是孩子進入青春期“轉大人”的一個徵兆。這個階段,孩子可能寧願跟他的同伴多聊多扯,也不太想跟你談話,因為他覺得跟你溝通不來,這也是比較鮮明的青春期階段性特徵。如果週末或者假日,孩子告訴你他不想跟你一起去露營,因為他跟朋友約好了要去買東西。這時候父母的正確處理方法:

1-是把它作為一個徵兆,不要覺得它是不好的事情。做家長的不妨可以多鼓勵孩子帶同學朋友到家裡坐坐,做大人的也可以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發現是朱或者是墨了。

2-也可以間接的替孩子創造一個”朱”的環境。在此,我要推薦吳靜吉教授的一本好書:青年的四個大夢,提到「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我的兒子和女兒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太太特別地挑選台灣某名校的某位高材生,本身是一位基督徒;他和我兒子女兒的關係真是可以用良師益友來形容,不單單是傳道、授業、解惑,他還可以擔任我們父母親與兒女間訊息傳遞者、情緒潤滑的人;他的言行舉止,包括邀請我兒女參加團契。所以為人父母親,調整一下觀念,善用周遭資源,成功不必一定要靠自己,這樣達到良好溝通、調養出良好身家教養的子女機會反而換大增了!

青春期少年渴望同伴 兩點家長要注意

另外,進入青春期,孩子對同伴有本能的渴求,對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需求更多。我們說,青春期確實在是一個自我認同的時候,這時候呢,孩子常在想我是誰、我將來要是誰,我將來要做什麼事呢?確實對他來說,這種認同很重要。再來呢,人又是群居的動物,在這個時候他需要尋求同伴的支援,然後尋求在一個團體裡面,有人互相可以經驗分享、情緒支持,甚至是有“輸人不輸陣”的一個心態。所以青春期階段,孩子對同伴的需求會特別明顯,他會特別在意同伴的分析,同伴的看法跟角度。有一個誇張的案例,有的孩子在這個時候為了討好同學,甚至不惜去偷錢買東西,只是為了去拉攏朋友。那對這種相對極端的徵兆,父母也應該多加注意。因為這樣交到的朋友都比較偏向”酒肉朋友,注重利害關係”的墨友了!

另外,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拉幫結派,因此這段時間也可能是會容易感受到被同學排擠甚至是欺淩的時候。特別是女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很容易搞小團體,那有些女孩子可能因為一些身體的特徵啊,或者是說個性的狀況,比如比較內向,害羞不講話,甚至是成績太好或者太壞,都可能成為一些可能被同伴排斥的對象。我常告訴自認為”被霸凌”產生情緒障礙的孩子們:

1-  不要一直往自己身上貼”被害者”的可憐標籤,因為那樣只會更自艾自憐,以及產生”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外歸因想法!大企業家郭台銘說的很實在: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相對霸凌”產生,重要的是自己的自信心以及調解負面情緒的能力培養。

2-  自己也可以發揮魅力,建立一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團體,這樣就不會”落單孤僻”,相互間不但可以相互支援,也可以經驗分享、情緒支持,減少被其他團體欺負的機會。

根據演進論的科學觀點,人為萬物之靈,最重要的是因為有智慧以及懂得相互合作。面對青春期,其實都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時候,願我們都用對的好方法,朝身心健康,人際健全的方向發展!

(文章授權提供/楊聰財醫師)

醫師簡介

楊聰財

精神科專科醫師,社會心理學專家,醫學博士,副教授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