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提高不孕風險 專家呼籲生育規劃應趁早

養孕專家張志仰醫師呼籲,夫妻結婚後,不論有無立即的生育打算,都應盡早進行生育規劃,避免錯過黃金時機。 (圖/張志仰醫師提供)

現代人晚婚晚生,據內政部108年度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新手媽媽中將近有1/4為35歲以上,但35歲後女性卵子品質開始走下坡,婦科疾病罹患機率較高,容易產生不孕困擾;而18-34歲的年輕女性整體來說身體素質較易受孕,但仍可能因婦科疾病造成不孕的風險。養孕專家張志仰醫師呼籲,夫妻結婚後應盡早進行生育規劃,訂定目標並進行全面檢查,以利及時發現潛在不孕風險,避免錯過黃金生育時機。

台灣不孕症盛行率高 每7對夫妻中約1對有不孕問題

目前台灣不孕症盛行率約10-15%,平均每7對夫妻中,約1對可能出現不孕症問題,不得不注意。

何謂不孕症?張志仰醫師說明,不孕不代表不能懷孕,而是不容易懷孕,醫學上對於不孕症的定義以女性35歲做為分水嶺,一對夫妻在無避孕的正常性生活情況下,35歲以下的女性經過一年仍然無法懷孕即可稱為不孕;而35歲以上的女性經過半年仍然無法懷孕,也稱為不孕。而高齡懷孕風險亦較高,若期望生子的夫妻不可不慎,切勿因工作忙碌而忽略生育計畫,建議多溝通、規劃。

無論年輕、年長女性 皆應注意婦科疾病可能伴隨不孕風險

一般來說,女性合適的懷孕年紀是18-32歲,之後隨著年紀增長,生育能力會走下坡,然而,張志仰醫師表示,雖然目前普遍晚婚,但對於18-34歲年輕女性而言,即使沒有立即的生子考量,仍要注意婦科疾病會增加未來不孕的風險,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瘤(俗稱巧克力囊腫)、多發性卵巢囊腫等,都可能會造成女性不孕;至於35歲以上女性,除了卵子的品質變差外,子宮肌腺瘤風險也會增加,降低成功受孕的可能性。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容易造成嚴重的經痛,提醒各位女性平時應留意自身狀況,才能及早發現病癥、及早治療。

婦科疾病提高不孕風險 應以生育考量制定治療策略

張志仰醫師提到,臨床上經常遇到夫妻諮詢,檢查後發現女方因有婦科疾病,而帶有潛在不孕風險,對此,醫師建議在針對不同疾病處理時,皆需以生育為優先考量,來制定治療策略。

張志仰醫師分享,過往看診曾遇過一名38歲女性,35歲結婚,平常身體無異狀,過往也未曾懷孕過,婚後進行生育諮詢,檢查時卻發現雙側卵巢皆有6-7公分的子宮內膜異位瘤,長期壓迫骨盆腔器官,也造成雙側輸卵管阻塞,導致患者不容易受孕,在經過多方評估後,為了讓患者能夠生育,醫師建議不要開刀,而是選擇施行試管嬰兒,最後成功讓患者順利懷孕產子。

不孕治療是個辛苦的歷程,然而許多女性在年輕時,並不會特別留意自己身體問題以及未來可能導致的風險,張志仰醫師表示,「很多夫妻20幾歲結婚,等到想生育時卻已經30幾歲了。」過往忽略的婦科疾病,卻造成現在生育的困擾。

生育諮詢要趁早 精準醫療幫助每對夫妻把握黃金懷孕時機

有鑑於婦科疾病容易導致不孕風險增加,張志仰醫師強調「生育規劃」觀念,鼓勵夫妻盡早生育,至於晚婚夫妻,婚後也應盡早規畫未來生育目標、及早進行準備,雙方可透過產前檢查確認生理狀態,男性可分析自己的精子品質,女性則可檢查目前卵子存量,以及排卵狀態是否正常或出現早衰、低弱現象。

張志仰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生育規劃都已走向客製化、精準型醫療,可針對個別夫妻給予專屬建議。一般在進行生育規劃諮詢時,醫師首先會簡介懷孕的醫學知識,以及正常懷孕所需具備的條件,再來則會根據夫妻狀態安排檢查項目,舉例來說,若男性長期在高溫環境工作,會建議分析精蟲品質,而女性若出現經期不規則、或是肥胖體質,則必須特別評估生殖荷爾蒙狀況,以找出不孕癥結,給予適當治療策略。

▲目前生育規劃都已走向客製化、精準型醫療,可針對個別夫妻給予專屬建議,夫妻雙方也可透過產前檢查確認生理狀態,以把握最佳懷孕時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