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性乳癌惡性高? 本土研究:術後3年是疾病控制關鍵!

(左起)北長乳房醫學中心陳訓徹教授、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乳癌病友協會伍淑瓊秘書長,同聲呼籲三陰性乳癌病友不要怕,免疫治療有機會助延命。(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醫生,我該怎麼辦呢?」三陰性乳癌因缺乏相對應的藥物治療,被視為難以治療的乳癌類型。然而,台灣本土性臨床研究顯示,三陰性乳癌手術治療後3年是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期,醫師呼籲及早積極治療,尤其是部分對化療反應差的晚期患者,建議搭配免疫療法,有助降低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挽留生機。

三陰性乳癌3特性:易復發、易轉移、預後差

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長期研究國內三陰性乳癌,他曾針對北榮2000至2016年收治的4145位乳癌病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占比僅12.4%左右的三陰性乳癌,初次手術後3年內復發和轉移的機率特別高,且術後五年內局部復發的風險較其他種類乳癌高4.1倍,遠端復發高2.3倍、死亡風險多出2.5倍。

即使如此,三陰性乳癌並非無藥可救,病友應積極面對治療。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像其他類型乳癌,有相對應的荷爾蒙藥物或標靶藥物可用,但大部分患者仍可藉化療藥物控制病症。

只是,曾令民教授也提醒,部分使用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預後特別差,是三陰性乳癌中較棘手的類型,癌細胞特別容易轉移。而這群對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中,90%病症已發展至第四期;且隨著轉移部位的不同,惡性也有高低之分。

另一份2013年結合北榮、台大、高醫和長庚等四家醫學中心的早期研究也顯示,三陰性乳癌患者發生肺轉移比例約20%,中位存活期約16.6個月;骨轉移比例22.9%、中位存活期約16.3個月;肝轉移比例13.7%、中位存活期8.9個月,肋膜轉移比例8.8%、中位存活期7.5個月;腦轉移比例6.8%,中位存活期最差、僅約4.3個月。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級主治醫師陳訓徹教授也指出,三陰性或荷爾蒙陽性合併2處以上轉移、2年內快速復發,稱為「高惡性乳癌」。根據長庚醫院經驗,乳癌轉移後2年內的死亡危險因子,包括病患年齡大於70歲(78.8%)、三陰性乳癌(66.8%)、轉移部位超過3處(75.3%)、轉移至肝(71.3%)或腦(77.0%)。這項發現也和國外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免疫治療助延命

針對三陰性乳癌最新治療,陳訓徹教授指出,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一掃過去20年沒有新藥可用的陰霾。目前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

陳訓徹教授表示,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研究發現,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屬於PD-L1陽性族群,適用於免治療法,且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

乳癌病友協會呼籲癌友 堅持就會看到希望

「牽妳的手,走咱的路」,是「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對姊妹的承諾,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新確診的乳癌病友,因為對治療不甚了解,容易產生不安與懼怕,很可能選擇隱身逃避,而不接受後續治療,復發的病友也可能因為心灰意冷而放棄治療,不過醫學日新月異,治療藥物持續進步,對付棘手的三陰性乳癌醫界不再束手無策,病友們只要堅持下去,就會看到希望;同時,也期盼政府能在健保藥物上多給予支持,幫助病友減輕經濟壓力,抗癌更安心!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