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鏡手術歷史近百年 減少關節周圍組織破壞
關節出了小問題可以靠日常保養,但若是嚴重至已造成疼痛、活動受限或無法使力之症狀時,則需就醫處置甚至動手術。骨科醫師表示,治療關節毛病可分為非手術、傳統手術,及關節鏡手術三種;其中關節鏡手術為微創方式,比起傳統手術傷口較小,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破壞,並相對縮短疼痛時間。
 
成功大學醫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柏廷表示,早自西元1918年日本醫師Takagi 就開創關節鏡手術,可藉由不同入口檢查受損部位,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破壞,縮短疼痛時間。而傳統外科手術治療關節的損傷,通常需要破壞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打開關節囊後,才能洞悉關節內情況而加以治療,對關節造成進一步受創,令病人對手術猶豫。關節鏡的臨床應用,有三角軟骨(TFCC)損傷、腕部關節囊腫、手腕部骨折復位以及腕掌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以三角軟骨(TFCC)損傷為例,位於腕關節內靠小指側的三角軟骨,一旦損傷,可能影響到手腕功能,甚至造成關節軟骨磨損及後續退化性關節炎的產生。常見症狀有手腕活動時,靠尺骨(小拇指)側有疼痛現象;或是扭轉腕關節時疼痛加劇,甚至手腕靠尺骨側有明顯壓痛點。傳統以開放式縫補方式,破壞較大,且不易觀察到三角軟骨全貌。若以關節鏡則可藉由不同入口檢查受損部位,並進行微創修補方式,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破壞,相對縮短疼痛時間。
 
吳柏廷醫師說,近年來,因影像檢查和影像傳輸技術的進步,除膝、肩等大關節關節鏡已蓬勃發展外,連一般較小的關節如腕及腕骨關節的關節鏡技術也逐漸成熟,且能妥善評估及治療關節腔內之病變,局部或全身麻醉皆可。不過,傳統手術通常局部麻醉即可完成,復發率較非手術方式低,缺點就是跟關節鏡手術相比,傷口較大。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