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影像健檢 非人人需要

  「貴族化健檢真的有必要嗎?」台灣每年新增7萬多人癌症患者,4萬多人死於癌症。不少人以為昂貴高階的癌症健檢可早期發現癌症,但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強調,「貴的健檢不一定就比較好,依自己健康狀態量身訂做的健檢,才能保障受檢者健康又不花冤枉錢。!」

  鄭乃源指出,健檢應有計畫、目的性地選擇某些精密儀器;例如,先詳閱受檢者的基本健檢資料,分析危險因子,再決定使用哪些高階檢查,如此便能提高篩檢率,減少偽陽性的發生機率。千萬不能漫無目標,以散彈打鳥的方式,來企圖找出疾病。

  高階影像醫學篩檢包括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正子造影(PET),各有其優缺點。不過,鄭乃源強調,影像醫學是必要時才做,不是第一線篩檢工具,更不是萬能的工具。

  以電腦斷層來說,可廣泛用於全身,大都用來檢查心血管疾病,例如64切冠狀動脈攝影。但如用來篩檢癌症,目前只對肺癌(非小細胞肺癌)有不錯的篩檢效果,其他癌症則需要更多實證。

  另外,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前,需施打顯影劑,大部分顯影劑都含有碘,容易造成過敏現象。如果腎臟功能不佳,則通常不建議,如經醫師判斷後,有其檢查必要,則需小心密切觀察。

  至於正子造影(PET)對大部分腫瘤組織都有很高的檢出率,卻不適用於肝癌、攝護腺癌的篩檢。目前檢查肝臟,仍以價格便宜的腹部超音波為主,準確率比正子造影高出許多。正因PET準確率高,過於敏感,常讓受檢者徒增心理壓力,就有人體內明明沒有腫瘤,但PET結果卻陽性反應。

  磁振造影(MRI)為電磁波,不會產生輻射,事前也不用施打顯影劑,且在處理組織層次上,比電腦斷層更為清楚,可以明確區分出空氣、骨頭、脂肪以及肌肉、神經等軟組織,由於具有多種成相模式,適用於檢查腦血管。

  鄭乃源提醒,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有其篩檢限制,影像醫學對於早期的腸胃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疾病,皆無法直接篩檢,因此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全身健檢的項目。

  民眾要有正確的觀念,以傳統的健檢為基礎,將高階影像健檢當作進階輔助工具,畢竟高階影像檢查價格不斐,如此在不景氣時才能守住健康也守住荷包。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