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傷口長瘤 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黃蘭茵醫師指出,大約10%的育齡期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較常發生在卵巢、輸卵管、腹膜等部位,造成經痛、性交疼痛、骨盆腔內沾黏、不孕,少數可能影響泌尿道、腸道,甚至肺部,變成週期性血尿、血便、咳血。

相信許多女性飽受子宮內膜異位的困擾,一名37歲女性因剖腹產中央下方的腫瘤疼痛求醫,小腹微微凸起,但皮膚表面並無明顯異常。成大醫院婦產部黃蘭茵醫師表示,患者經超音波檢查顯示腹壁中有一低回音腫瘤,診斷為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判斷應是7年前,剖腹產時子宮內膜細胞附著到腹壁傷口造成,為少見的剖腹產後遺症。

復發率極高 連帶影響周圍器官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細胞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生長,在育齡期女性身上是常見的一種慢性、高復發疾病,它影響周圍器官,嚴重可影響生活品質。黃蘭茵醫師指出,大約10%的育齡期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較常發生在卵巢、輸卵管、腹膜等部位,造成經痛、性交疼痛、骨盆腔內沾黏、不孕,少數可能影響泌尿道、腸道,甚至肺部,變成週期性血尿、血便、咳血。

婦科術後易發生 腫塊疼痛是徵兆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大多好發於手術疤痕周圍,尤其在接受子宮相關的婦產科手術後特別容易產生,發生機率約有0.03-1.08%。黃蘭茵醫師進一步說明,術後易發生正是因為手術時子宮內膜細胞被帶到腹壁肌肉或皮下組織間,順道附著該處生長,加上受月經週期荷爾蒙的刺激,引起局部組織侵犯、發炎,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病人在每次月經期間感覺腫塊變大且疼痛。

減少非必要手術 預防腹壁子宮宮位症

根據文獻統計,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57%與剖腹產有關,11%發生在子宮切除術後,13%是其他手術造成;有趣的是,有20%的患者不曾接受手術,經推測可能有部分經由血液或淋巴傳播。減少不必要手術,可預防、減少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產生。黃蘭茵醫師表示,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以手術清除病灶為主,然而有13-24%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可能同時合併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須考慮合併其他治療。

藥物手術兩方案 需評估個別體質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包括藥物及手術治療兩大類。藥物治療旨在減少雌激素的分泌、抑制排卵功能,使病灶不受刺激增長;而手術治療則適用於症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子宮內膜異位瘤尺寸較大或被判斷為惡性風險高的病人。由於每位病人的臨床表現和嚴重程度不同,因此醫師將依病人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擬定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