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如何調適身心? 專家教你抗壓「五大裝備」

在疫情期間,民眾更要趁機檢視及強化抗壓與健康促進五裝備:充分睡眠、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創意休閒與放鬆技巧。

疫情來勢洶洶,面對網路訊息時刻刷新,如果長期接收帶有負面情緒的大量訊息,其實容易逐漸累積心理的負擔並且產生持續的慢性壓力,釀成失眠、緊張、焦慮,憤怒與憂鬱,進而造成生理症狀,並影響內分泌失調及免疫力下降,除不利抵抗病毒,甚至因出現上述生理症狀,進一步加劇恐慌感。

充分睡眠、適度運動技巧 減少沉浸焦慮機會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呼籲民眾,發揮關心讓身旁親友感受愛與溫暖,並共同發揮守望相助的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的精神,提供協助支持與陪伴就醫。

在疫情期間,民眾更要趁機檢視及強化抗壓與健康促進五裝備:「充分睡眠、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創意休閒與放鬆技巧。」修飾及減低壓力源與透過這五裝備來提升自我健康效能、改變壓力的身心反應是壓力管理的兩大基本原則。例如撥打1922專線獲取正確訊息,透過休閒活動來轉移注意力,或是與親友們從事較為舒緩的室內活動,就能有效減少沉浸在焦慮的機會。
隔離檢疫者抗壓原則 運動、看書與外界電聯

隔離會帶來負面的心理效應,以創傷性症候群、憂鬱、易怒等最為常見。根據報告,在先前的重大疫情爆發期間,也有因隔離而造成自殺事件。因此在實施隔離前,需經過審慎的衡量,並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以關懷的態度詳盡告知隔離須知,並回答相關問題,以減少其對被隔離者的負面影響。

以壓力來源而言,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仍能維持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其壓力通常來自對於確診可能性的不安、暫時無法工作的經濟壓力,以及隔離期間與解除後可能面臨的污名化或標籤化現象。被隔離者更須因地制宜,運用前述抗壓原則提升自我效能感,包括做做運動、看看書,找回控制感,同時與外界保持聯繫、調適自身的情緒、保持正向的希望。必要時,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或防疫專線1922,獲取即時的奧援。

防堵負面情緒四個不斷 強化身心健康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廖士程指出,自殺乃為多重因素造成的悲劇結果,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下長期的壓力及衍生的身心反應,政府及民間可透過「四個不斷」持續強化身心的健康並防治自殺,分別是「不斷訊」、「不斷糧」、「不斷藥」與「不斷更新」,善用雲端軟體拉進心理距離、保持飲食及睡眠的生活規律及運用紓困資源緩解財務困難、不中斷身體及心理疾病的治療、持續更新正確的防疫資訊、學習心理健康促進及放鬆策略,並且定時以簡單的篩檢量表自我追蹤,保護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善用心情溫度計App 尋找精神心理衛生資源

心情溫度計(BSRS-5)在九二一大地震、SARS期間、八仙塵暴後,被普遍使用,做為情緒困擾的篩選工具,有效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的自我覺察,提醒及早求助。若發現身邊親友或自己因疫情或其衍生的心理社會衝擊,而感到身心不適時,即可下免費下載並使用心情溫度計App,隨時測量自己或親友的心情溫度,並參考運用App內相關的精神衛生求助資源。
此外,透過心情溫度計App也可直接查詢各地社區心理衛生資源或精神科門診聯絡方式。只要一個動作,將使您成為最重要的珍愛生命守門人。台灣的精神衛生資源可近性極高,消弭民眾對精神醫療污名化,活絡心理健康網。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共同發揮守望相助的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的精神,提供協助支持與陪伴就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