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檢疫、隔離壓力大 專家提秘訣助心理健康

精神科醫師、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23日表示,成功的隔離檢疫可以控制疫情,但要儘量減少心理衝擊,避免出現短期創傷後壓力症狀,他呼籲隔離者養成健康習慣、平靜心情、開發興趣、並與親友多聯繫,維持正向希望,而大眾應給予支持,不要歧視。

「健康不是個人的事,是你我來共同達成的事。」精神科醫師、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23日表示,成功的隔離檢疫可以控制疫情,但要儘量減少心理衝擊,避免出現短期創傷後壓力症狀,他呼籲隔離者養成健康習慣、平靜心情、開發興趣、並與親友多聯繫,維持正向希望,而大眾應給予支持,不要歧視。

檢疫、隔離對人心理衝擊大 思考減輕衝擊

張書森指出,檢疫、隔離對人心理衝擊很大,有媒體報導,有被隔離者反應,親友對他排斥,甚至老婆「飯一放就走......感覺冷漠」,在SARS時就有患者住院,害陪伴的老婆陷風險,自責下自殺。強調成功的隔離檢疫可以控制疫情,但要儘量減少心理衝擊,出現短期創傷後壓力症狀、困惑、憤怒,少數會有長期效應。

針對台灣隔離措施如何減輕心理衝擊,張書森提出補強之處,應考慮建立明確的隔離指引給各縣市,並由各縣市政府提供不同「防疫包」,提供電話支持專線,並呼籲社會給予隔離者、同住家人足夠防護、去除歧視,並給予肯定。

他提到,德國有年輕人架設網站,利用網路幫助鄰居購買東西等協助,都是有幫助的事情。

如何減少歧視? 教育、聯結、提倡

如何減少歧視?張書森指出,因為恐懼造成偏見,偏見造成歧視,歧視造成恐懼、隱匿、搶購、與心理不健康,所以有患者會害怕而隱匿病情,或者民眾搶口罩,讓醫療人員憂心,都必須靠教育與資訊建立安全感;再來建立情緒上聯結,思考上理解,例如台灣確診首例寫信述說心聲,表達感謝,增進社會同理;此外,政府與民間、有公信力者提倡減少歧視,也能發揮作用。

專家提隔離者心法 這樣做好安心

給予隔離者關懷,張書森提出「被隔離/檢疫者安心法」:安、靜、能、繫、望,「安」健康生活習慣;「靜」避免過多資訊、學習放鬆技巧;「能」建立自我效能,盡量維持生活,開發新興趣;「繫」與信賴家人朋友保持聯繫;「望」希望、正向期待。

至於針對兒童,教授建議「了、解、親、常」,「了」解兒童壓力表現,如煩躁、緊張、退縮、生氣,適時關注、傾聽、遊戲;「解」釋疫情、洗手等防疫方法;保持「親」子聯繫,大人以身作則;保持生活「常」規。

另外,一些特殊族群,例如長者、慢性病人與照顧者,建議溝通疫情資訊、慢性病持續照護、預備求助管道、居家簡易身體活動、生活日常、遠距社交、個人安全包等。

張書森還提到,社會安全網必須持續強化,因為疫情影響經濟,過去觀察發現失業率與自殺率有關,呼籲政府增進就業方案、失業津貼等。

「健康不是個人的事,是你我來共同達成的事。」面對疫情,張書森引前和平醫院陳蓉心護士的話:「最好的面對疫情的態度,不是心慌, 反而是心安。」、「我們應該要謹慎,但不是恐慌,恐慌其實更不利防疫。」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