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不去看醫生? 當心小病不治拖延成大病

牙周病在初期是自我難以察覺的,部分人早在30歲就會逐漸出現牙周病徵兆,例如:刷牙時容易出血、咀嚼無力、齒齦不時隱約的腫痛等,而4、50歲通常是疾病好發或症狀外顯的高峰期。

一名陳小姐,長期牙齦腫痛,原以為是因工作壓力造成不適,遲遲未理會;但最近疼痛感益發強烈,隱忍不住才至牙科求診,心想洗洗牙就可解決問題,殊不知嚴重牙周病已經纏身!

牙周病與慢性病關連大 65歲以上完全缺牙比例近2成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許璧娟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完全缺牙比例近2成,除了影響咀嚼功能,造成消化不良、營養攝取不足之外,也可能破壞外觀與降低語言功能,甚至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健康。國內外眾多研究也證實,牙周病與許多慢性疾病都有極大的關連性,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還有失智症等。

牙周病初期難察覺 30歲徵兆逐漸浮現

台灣成年人罹患牙周病的比率超過半數!然而,牙周病在初期是自我難以察覺的,部分人早在30歲就會逐漸出現牙周病徵兆,例如:刷牙時容易出血、咀嚼無力、齒齦不時隱約的腫痛等,而4、50歲通常是疾病好發或症狀外顯的高峰期。

許璧娟醫師說明,臨床上,常見民眾因長期疏忽或生活忙碌,無暇就醫或定期檢查,在忍無可忍而求診時,才驚覺情況不妙,已有多顆預後不佳或無望的患齒,錯過黃金治療期,必須接受手術或複雜性治療來保全,甚至不得不拔除以遏制持續感染與後續口腔重建的情況發生,結果是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來做長期抗戰,治療過程也更加辛苦,悔不當初。

定期牙齒檢查 鞏固自己牙周健康

此外,在牙醫師全國聯合會呼籲下,政府於2011年開始推出牙周統合照護計畫,幾年下來,成效逐漸顯著與普及,估計因及時診療而免除拔牙命運的患齒達數十萬顆,亦嘉惠上百萬人。許璧娟醫師提醒,牙齒有不適要立即就醫並定期至牙科檢查,替自己鞏固牙周健康,做個樂活人。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