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Q&A

主持人Q1:什麼是癲癇?發作一定會倒地抽搐?

施醫師A1:癲癇是大腦的細胞不正常過度放電的臨床問題。腦部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若「過度放電」影響局部運動神經部位,則對側手臂、臉部會抖動;如果影響到皮膚感覺區,對側身體會有異樣感,像蟲在爬;有時患部在顳葉會影響記憶,出現似曾相似的感覺;放電若在枕葉,則可能感覺有閃光。

如果影響到全腦區,就會出現一般人印象中的全身症狀,發生手腳抽搐、眼睛上吊、昏倒、流出唾液(口吐白沫)和過度呼吸,過去被稱為羊癲瘋、豬母癲;也有腦部全區受阻,但電流沒延續至軀體,只會瞬間停頓,對外界毫無反應,好像是失神發呆,稱作失神發作(小發作)。

所以,癲癇不是一成不變的症狀;很多患者都會問醫師,「我又沒有昏倒、口吐白沫,怎麼可能是癲癇?」其實癲癇症狀多元,不一定每次都是全身大發作。

臨床上,曾有一名先生下班回家,親眼看見太太把一鍋剛炒好的飯菜拿出去倒掉(自動症),又若無其事走回廚房,對煮菜後續完全沒有印象。因為癲癇症狀表現多元,這案例其實只是罹患了「著魔似的」自動症癲癇。

主持人Q2:被診斷出癲癇怎麼辦? 哪些狀況會誘發癲癇?

施醫師A2:癲癇是瞬間細胞過度活動,特點是會重複發生,通常不超過三分鐘,幾十秒到三分鐘,偶爾超過十幾分鐘,甚至十個小時,或者重複發生(癲癇重積狀態)。如果有短暫症狀重複發生,都可能是癲癇發作。

無論局部或全身癲癇發作,都有特殊性的誘發因素,像是驚嚇、睡眠不足、挨餓,吃甜食較多也可能會發作。每個人都不一樣,女性有時月經前後容易發作,有些人是喝酒,怎麼判定是癲癇?第一是有重複性發作,通常都是在腦部相同部位放電,症狀會很類似,除非沒有控制好,會惡化出現新症狀;許多人癲癇發作後,通常事後是有感覺到的,但有些人可能不記得,別人告訴他有這種症狀,甚至有些病人還會否認。

臨床上,在新陳代謝障礙、急性腦炎、腦部出血等,都有可能有一次性癲癇發作。另外,如低血糖也會較長時間出現迷糊、失神等症狀;瞬間血液循環障礙、一時性腦缺血、低血壓,或者血塊阻塞血管又突然通了,這些通常會發作三十分鐘,不像癲癇短於幾分鐘。

癲癇常常找不到原因的,有些一次性癲癇發作,可能是腦瘤、腦出血、腦炎、腦膿瘍,新陳代謝障礙、電解質不平衡、酒精戒斷症、嗎啡戒斷症,如果以後不會發生,只是會發生癲癇症狀而已,還不算癲癇症。

因此,如果出現癲癇症狀,必須查明原因,詳細問病情,過去是否有類似症狀,透過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了解腦部功能與結構上是否有異常,針對患部進行相關治療性的處理。其實,出現癲癇症狀有時反而是好事,及早提醒病人需去找醫師檢查,確認腦部是否有什麼需要進一步處理的問題。

主持人Q3:癲癇發作怎麼辦? 持續發作會有後遺症嗎?

施醫師A3:癲癇發作通常是不可預期,沒辦法事先預防,所以容易發生意外傷害,有些前兆症狀發生時,可以立刻就地蹲下,躺下來也沒關係,免得發作時摔倒。若不治療,可能腦部放電會更複雜,擴散到其它腦區,越來越難控制。有時會出現癲癇重積狀態(status epilepticus),癲癇一直重複發作,若連續超過三小時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只要是沒有其他疾病,但曾有一次沒有誘發因素的癲癇發作,未來會再發生的機會比較大,這位病人可能就是需要長期服藥的癲癇病人了。癲癇患者一定要規律服藥,60-70%都可以擁有正常的生活,2年至5年後可能就停藥不發作,有些慢慢減藥過程中,29-32%會復發,所以就不鼓勵停藥。

服藥有後遺症嗎?與其擔心副作用,讓癲癇反覆發作傷害更大,若不吃藥,有些人注意力會不好,工作效率也不好。曾有病人從小吃藥,還是考上一女中,唸醫科,吃十幾年都沒問題。吃藥讓腦部活動穩定,比沒吃藥而影響腦部功能好。至於其他副作用,可能誘發肝臟代謝功能,影響賀爾蒙,造成骨質疏鬆等,但可以多運動、營養均衡來彌補,所以不能不吃藥。

不吃藥而影響腦部功能,怎麼聰明起來?曾有一名病患,10幾歲開始發作,剛開始不接受患有癲癇,雖後來吃藥一段時間不發作,但自認不一定要繼續吃藥,在自行停藥下癲癇又發作。這讓癲癇影響生活,使他事業停頓好久。原因是他發作時有時只有停頓一下,眼睛呆呆的沒反應,偶爾有全身發作昏倒在地上,但都在家裡沒在公司,老闆以為他反應遲鈍,帶去問神、醫院檢查,但腦波正常、電腦斷層也正常,但沒告知醫師會昏倒抽筋,所以醫師說沒問題。後來有次大發作,去日本檢查才知道是癲癇。

後來有一天,在一次大發作後,他覺悟到他過去事業做這麼好,不要被癲癇打倒,因此開始積極吃藥治療,最後成為癲癇大使。

主持人Q4:食藥署修改valproate類藥物使用規則 患者該怎麼辦?

近年國際上發布含valproate類成分藥品用於治療癲癇、偏頭痛或躁鬱症在具有生育能力婦女時,可能有產下畸胎或胎兒發育不全的風險。對此,食藥署決議修訂該成分藥品用於婦女的使用原則:

(一) 禁用於治療懷孕婦女的躁鬱症。

(二) 禁用於治療懷孕婦女的癲癇,除非沒有適合的替代療法。

(三) 禁用於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治療其癲癇或躁鬱症,除非能確實履行避孕計畫。

請問施理事長針對一些患者受影響,是否需要藥,有何注意事項?進行補充?

施醫師A4:valproate類藥物對於各種癲癇類型都有良好治療效果,且也能解決躁鬱等情緒問題,是很受信賴的癲癇老藥,但是不會用在孕婦身上。

目前還有其他替代藥物,影響有限,不過,如果已經結紮、未來沒有生育計畫則可以考慮使用。如果還在排卵期、有對象的女性,則不建議使用,事實上已明確禁止使用。

許多患者開始服用此類藥物的時間未明,但醫師提醒,若患者已經接近了可生育年紀,可開始考慮換藥,且需要適應期,必須提早換藥;尤其是有打算生育的患者,建議更早就開始換藥準備,與醫師討論哪款藥品較適合。

主持人Q5:癲癇患者常受歧視 需要旁人什麼協助?

施醫師A5:癲癇在社會上不太容易被接受,容易造成病人心理上有壓力,覺得罹患了見不得人的病而自卑,有些人還會被家長當作事業不成功的代罪羔羊,患者心理上難免有心理疤痕。然而,也有些家長會過度保護,造成患者心理發育異常,過度依賴父母,人際關係也發展不好。

最後演變成所謂「癲癇性人格」,習慣別人處處都應該禮讓自己,以自我為中心,因此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也不敢與外界接觸。由於被排斥,在學校也容易被欺負、取笑,出社會找工作也很困難。

學校老師應特別注意癲癇患者,老師要教導同學以平常心對待,「例如,癲癇患者就像蝙蝠俠,等一下就恢復過來一起上課;或者他們像很多諾貝爾得主一樣,腦部都會放電,說不定很聰明。」可以利用名人的癲癇讓同學瞭解,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癲癇患者,平常心是有助減緩其壓力。

至於許多父母擔心過於刺激的活動,會誘發癲癇發作,只要不是深海游泳、浮潛、高空彈跳等難以協助的活動,事前做好防範措施都可以參加,例如游泳課,危險時再把患者帶離水面就好,其它像雲霄飛車,除非是容易因驚嚇而發作的病人,如果有規律吃藥,「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了,不要過度保護。」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