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手術像「拆炸彈」 台引入醫師「第三隻眼」手術更精準

神經外科手術複雜度高,過程就像拆炸彈。衛福部最新統計,2015年神經外科手術共超過12萬人次,而且逐年攀升。

日前台灣神經外科學術研討會上,展示了最新引進台灣的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再小細節都無所遁形,打破視覺死角,醫師穩定的技術加上看得清楚,執刀就會更有效率。

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 三大功能有利手術

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秀出三大功能:記憶位置功能、超微觀察鏡以及3D影像4K超高畫質外視鏡技術,三點整合就像醫師第三隻眼睛。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說,就像攝影時人人都希望用到好的設備,神經外科醫師開刀也希望拿到最好的顯微鏡,因為顯微鏡對神經外科手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賴達明主任舉例說明,手術時常需要因應不同手術部位,需要不斷移動及調整顯微鏡位置,相當繁複,因此新型顯微鏡的記憶位置功能可以縮減調整顯微鏡時間,讓醫師專注手術。

賴主任還指出,手術中有許多視覺死角,通常是在背後,超微觀察鏡能深入觀察視野盲點,分辨不容易看見的角度,並在螢幕上顯示,解決死角問題。而螢幕方面,採用3D立體影像、4K畫質的外視鏡技術,成像規格高,能看見更多細節,除了有利教學,也讓醫師緩解視覺疲勞。

醫療儀器香港澳門台灣區副總裁章平達說,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設備是以醫師為出發點設計,是跨時代的技術突破,這個設備將陸續推向全球化,而台灣是亞太預先引入這台輔助設備的地區,希望能讓神經外科手術更精準有效率。

盼新輔助利器 創造醫病共好

台灣醫療水平享譽國際,現有優良基礎,加上新引進的手術輔助利器,期盼手術精準度與穩定度都能大幅提升,創造醫病共好的局面。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說,就像攝影時人人都希望用到好的設備,神經外科醫師開刀也希望拿到最好的顯微鏡,因為顯微鏡對神經外科手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