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勞成疾! 有這種傾向者 易出現腦疲累

長期處於腦疲累狀態,不僅身心無法好好放鬆,也可能使疾病找上門,但為何容易出現腦疲累呢,其實與個性息息相關;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同時也是韓國腦科學權威專家的李時炯指出,雖精神科的診斷基準上,並沒有所謂特別容易腦疲勞的個性,但根據臨床經驗,仍有幾種個性類型的人比一般人較容易感到疲勞,也就是有所謂的「執著傾向」。

做事情不輕易罷休 恐易累積疲勞

像習慣開始做某件事時,就要做到底才罷休,且做完之前都不願休息,或是一想到某件事情就會忍不住一直想下去,又有「思考疲勞」說法;李時炯博士表示,其實這是受到外部刺激的同時,又使自己陷入腦疲勞的行為,此個性並非不好,因為這類型的人面對工作往往非常認真,且也常受到大家信賴,但卻也可能使自己容易受到腦疲勞之苦。

突然開始運動 埋下腦疲累危險因子

除了個性可能成為腦疲勞的成因之一,錯誤的生活習慣也恐埋下加重腦疲勞的危險因子;李時炯博士舉例,像平時完全不運動者,若突然開始運動,沒有循序漸進,不僅容易使身體受傷,從腦科學角度來看,當交感神經過度運作時,腦會需要大量能量,因而增加耗氧量,當活性氧快速增加時,細胞內的粒線體和微血管也會跟著受損,嚴重時就會影響健康。

反覆做同樣事情 易使腦神經機能下降

李時炯博士進一步解釋,若反覆做同樣的事情也可能使腦疲勞出現訊號,主要因腦部一直使用同一條迴路,當資訊傳達的閾上升,腦神經機能就會開始下降,導致無法再以相同的刺激量正常傳達資訊,換句話說,這時若能改做其他事情,就能使腦部使用其他迴路,幫助減緩疲勞,使做事更有效率。

把握義務睡眠 消除疲勞最佳效果

此外,習慣工作到很晚者也容易有腦部疲勞問題,主要因人的副交感神經了晚上會占優勢,身體會減少分泌所有的活性激素,這時若再去做交感神經占優勢的事,效率自然會下降;李時炯博士解釋,因此應把握晚上11點到凌晨2點之間睡覺,在這個時段入睡後的最初90分鐘又被稱為「義務睡眠」,這時能取得最深度的睡眠,使消除疲勞達到最佳效果。

改善錯誤生活習慣 遠離腦疲勞

錯誤的生活習慣還包括被時間追著跑的工作習慣、 不規律且毫無節制的生活習慣、 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 錯誤的休閒生活、 使我們步入毀滅的聚餐文化以及晚上喝咖啡等;李時炯博士呼籲,為了腦的健康,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適度節制且平衡生活,千萬不要無視身體所發出的警告信號,從改善錯誤生活習慣開始,減少腦疲勞找上門。

(內容摘自:《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高寶書版)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