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頸動脈流速低 研究:認知衰退增5~7成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其中,認知功能衰退常是高齡社會中,產生健康照護需求的主因之一。由於認知功能衰退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莊紹源副研究員,結合其他團隊共同合作研究發現,血壓愈高及內頸動脈流速較低者,認知功能表現愈差。如何讓民眾及早預防並降低罹病風險,一直是研究人員及臨床醫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針對50歲以上民眾分析 成果登上期刊

研究團隊針對1684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眾進行收案,分析血壓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也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的尖峰收縮流速與末期舒張流速,並採用簡易認知功能量表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

莊紹源副研究員、臺北榮民總醫院宜蘭老年世代研究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心臟內科鄭浩民醫師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民眾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具有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internal carotid artery)與認知功能衰退有密切關係。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心血管醫學領域重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較慢總頸動脈流速 中風可能性風險高 

頸動脈流速為民眾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測量數值,包含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內頸動脈、外頸動脈等。莊紹源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探究頸動脈流速與腦血管疾病之關聯性,先前研究結果指出,出現較慢的總頸動脈流速時,發生缺血性中風的可能風險較高。

莊紹源表示,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認知功能表現呈現負相關,即血壓愈高者,認知功能表現愈差;另一方面,內頸動脈流速較低者(PSV< 60 cm/sec與EDV< 27 cm/sec),認知功能表現較差,比流速較高者(PSV> 68 cm/sec與EDV >32 cm/sec)增加5到7成認知衰退的風險。

研究:頸動脈超音波 預防缺血性中風

頸動脈流速過慢可能代表顱內阻力較大,當中代表的臨床意義,仍需針對頸動脈流速與大腦結構與損傷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研究,才能瞭解其中的作用機制。莊紹源提醒,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能提供民眾預防缺血性中風與認知功能衰退的發生,及早進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防患於未然。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