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偏見 林口長庚醫院舉辦「思覺失調症特展」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提升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認識,劇中可見在幫助病友接受治療、回歸社會的過程中,病患家屬、醫療人員、社工師各方的辛苦及困難,除此之外,社會大眾也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特別於9/17(二)至9/30(一),於復健大樓一樓大廳展出「思覺失調症特展」,讓外界重新認識精神疾病,減少對於疾病的汙名化。

醫師帶您一同看展 你我一起鼓勵病友 開啟正向循環

林口長庚精神部許世杰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其「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現今醫療發達,已有進步的藥物可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則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

然而,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2017年的調查,卻仍有約五成思覺失調症患者對於患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會阻礙其社交生活。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不認識及汙名,常見情形如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病人、家屬蒙羞,甚至會阻礙就醫。

林口長庚精神部部主任黃玉書醫師表示,大眾對於疾病的理解越多,就能減少對疾病的誤解。在展覽期間,精神部特別舉辦兩場醫師導讀活動,要帶領民眾正確認識疾病,理解病友會經歷的症狀,鼓勵病友積極治療,用善意及包容開啟治療正循環。

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生病了 發病症狀讓病友脫離現實感

林口長庚精神部收治的一名病友阿毅,發病時深信有特務即將來取他的性命,甚至聽到特務在他耳邊威脅的話語,令阿毅非常害怕,不時聲淚俱下,雙膝跪地、用頭撞地、全身發抖,甚至因害怕遭到刑求而一心想要上吊自殺。

經醫療團隊協助 症狀可獲控制

林口長庚精神部副部主任洪錦益醫師解釋,思覺失調症會讓患者脫離現實感,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正性症狀、負性症狀及混亂症狀。「正性症狀」是指超過正常體驗的經驗,例如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覺得有人監視他、覺得有人跟蹤注視著他、覺得有些魔幻的力量在影響著他。「負性症狀」是指正常體驗的縮減,例如變得懶散、變得退縮、缺乏動機、情緒呆板、社交畏縮。「混亂症狀」是指思考、情感或行為的混亂,例如:語言離題或前後不連貫、傻笑、不合宜或無理由的舉止。

在林口長庚精神部的治療後,病患阿毅的症狀已經穩定,洪錦益副部主任提醒,像阿毅這樣的病友發作時無法分辨症狀及現實,更需要身邊親友的協助,及時察覺,鼓勵就醫接受治療。

治療選擇多元 幫助病友回歸日常生活、工作、社交 

目前全台仍有約15萬名受到思覺失調症困擾的病友,他們持續地與疾病奮戰,認真配合醫師治療,努力工作、積極地過好生活。許世杰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種類很多,目前不論是口服或是針劑治療,除了改善正性症狀外,也改善負性症狀,讓病友可以回歸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臨床上,醫師也多會搭配抗副作用藥物,多數患者可以免除、減輕副作用發生。

長效治療模式 改善每日服藥困難

黃玉書部主任強調,目前很多疾病的治療,均朝向更長效的治療模式,例如糖尿病、骨質疏鬆,都有所謂的長效針劑治療,增加患者的方便性。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也不例外,除了口服藥物,也有2週、1個月甚至3個月施打一針的針劑。口服藥物較符合一般人的治療經驗,接受度較高,但常有忘記吃藥的問題。長效針劑只是劑型不同,而且在發揮完作用後,就會隨日常代謝如上廁所、流汗時代謝排出。每個病友的狀況都不盡相同,可依照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出合適的治療模式。

讓醫師帶您一起看展

為讓社會大眾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偏見,幫助患者拉近與社會的距離,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主辦,嬌生股份有限公司楊森藥廠協辦「思覺失調症特展」,將自9/17(二)起至9/30(一),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大樓一樓大廳展出,其中並有兩天安排精神科醫師親自導讀,帶大家深入了解思覺失調症。導讀場次分別為:[場次一]9/24(二)上午9:30,許世杰醫師主講;[場次二]9/27(五)上午9:30,林皇利醫師主講,歡迎大家踴躍前往觀賞。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