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癢亂抓! 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日前一名二十歲男大生,困擾多年的異位性皮膚炎,因夏季悶熱流汗,導致皮膚搔癢、紅腫、嚴重發炎脫屑,不僅抓破皮膚,傷口流出組織液,還因此感染蜂窩性組織炎以及疱疹性濕疹,緊急住院一個多星期接受治療後才改善出院。後續醫師輔以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病情獲得良好控制,順利回到學校上課。

異位性皮膚炎抓到「體無完膚」 嚴重影響課業、人際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詹智傑醫師表示,該名男大生從小皮膚狀況不斷,雖早已確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但過往使用局部塗抹強效類固醇、口服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光照治療等,狀況卻始終不佳,患者時常按捺不住搔癢抓,導致身體表面幾乎「體無完膚」,也因此嚴重影響課業、人際表現。

詹智傑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是國人常見病症,某些患者因體表產生絲聚蛋白(filaggrin)的FLG基因突變,皮膚的天然保濕因子不足,導致皮膚屏障保濕功能不正常,當皮膚遇到刺激時就容易誘發「第二型免疫反應」,導致反覆發作的慢性搔癢症狀。

詹智傑醫師提到,國內大部分患者在五歲前發病,嬰幼兒時期症狀多數集中在肢幹外側及頭、頸部,隨著年紀漸長,好發部位會漸漸移轉至肢幹內側,嚴重者則全身都有可能出現病症。與一般的慢性濕疹最大的不同在於,濕疹的好發部位不一定,但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發生在特定部位。

患者搔癢難耐 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治療?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十五萬名成年患者,每年因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困擾而就診,且部分成年患者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生活品質不僅受到嚴重影響,長期下來還因反覆搔抓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造成情緒困擾,容易焦慮、沮喪、憂鬱,同時也因搔抓患處導致感染化膿、流組織液,甚至產生異味,嚴重影響工作及人際表現。

詹智傑醫師指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方式,包含局部塗抹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光照治療等,治療機轉是透過「壓制發炎反應」,但傳統治療較不具專一性,不僅僅壓制了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二型免疫反應,也抑制了其他正常的免疫反應長期使用還要擔心可能的副作用與肝腎的負擔,但若降低藥物劑量,卻又常無法成功抑制皮膚發炎反應,使醫師在治療藥物的選擇及調整上,常常陷入兩難。

使用新型生物製劑 改善搔癢人生

詹智傑醫師提到,所幸現在已出現新型生物製劑,打破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困境。新型生物製劑是專一性地針對異常且過度的第二型免疫發炎重要因子做阻斷,不僅可有效抑制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路徑,也可進一步幫助重建皮膚障蔽功能,回復皮膚健全狀態,同時也沒有肝腎負擔的疑慮。

詹智傑醫師建議,夏季高溫悶熱易流汗,加重皮膚搔癢感,很容易過度搔抓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患者千萬別因過往治療效果不佳而放棄!」千萬不要迷信偏方,不正確的觀念與不合適的處置很有可能弄巧成拙,讓病情加重,得不償失。目前異位性皮膚炎已有不錯的藥物可供選擇,患者應耐心與醫師一起擬定治療計畫,只要好好配合治療就很有機會能大幅改善,重拾幸福人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