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場人生,寫給中年兒女的陪伴之書

這是一本寫給兒女面對父母老衰病死歷程中的情緒因應陪伴之書。
面對紛擾難解的情緒歷程,與其講如何「因應」,倒不如先談如何「看見」?可以用什麼「視角」帶我們進入角色之中,於是老衰病死的糾結不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拉高到一個家庭層級!
▲日常無常,因長輩生病拉大衝突
當父母長輩需要有人協助的時候,有時候子女自己都自顧不暇,更多的是子女本身生活都很困難,怎麼還有時間、餘力照顧老人家?這些都是兒女面對長輩老去時的問題,不同族群、不同階段真實遇到的狀況,有些可能是溝通、適應的問題,有些則是疾病、臨終的問題。
當兒女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再次看見與家庭之間的關係,理解到個人和家庭之間永遠處於變動的狀態,如同隨著家庭週期的進展,有依附、有遠離,然後重新建立另外一個關係的過程,這就是「日常」,但是「日常也是無常」,每天都在變動之中,這個變動也塑造了我們的人生。
有些人可能會感慨,以前多麼的美好,家人之間都住在一起,爸媽生病可以自己去看醫生,但現在當爸媽生病需要有人陪他去看醫生的時候,誰要陪他去?這將是另一個課題。
有些人會想說:「我那麼忙,正在趕案子,既然大姊是家庭主婦,大姊去就好啦?」但大姊可能會說:「不行啊,我晚上要幹嘛幹嘛。」、「你不是最愛爸爸媽媽嗎?」、「爸爸媽媽是我一個人嗎?」這時問題就來了,有些人會開始懷疑,原來家人的感情、關係在這當中,就會產生拉扯,拉大了衝突與對立。
然而,我們不用過度悲觀,因為這都是過程中必經的一番轉換,大家慢慢隨著時間的調適之下,開始發現這件事必須納入自己的日常規劃,才能繼續相安無事過日子,這時就有了契機。
有時兒女也會面臨照顧模式的轉變,也許過去父母會講:「當年我是怎麼照顧我媽媽……」可是以前可能沒有那麼多輔具可以幫忙,或是以前醫療並沒有那麼多選擇,早年家中對於年老者的照顧模式,可能就在家裡的一樓客廳安排一個小房間,讓年老者出入方便。
如今的照顧模式不再一樣,很多照顧場景是在醫院或機構裡面,如果仍選擇在家中,也要有在家裡的條件,聘請看護或外傭,或是一個專職的照顧者,自然又會牽扯到照顧者互動的問題,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每個家庭成員與角色都需要被好好對待。
▲久病床前無孝子?原來是沉重的無奈
現代步調快速的社會中,大家都得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例如職場上、人際上及家庭上。看到一個問題就馬上解決它,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可是人生不是只是這樣一回事,走得太匆忙,然後呢?
想想看參加過的告別式,有人透過追思影片,細數往生者過去的點點滴滴,幾秒鐘人的一生就這樣匆匆過去了。但是當事者、家屬,他們的感傷在每一幕當中,帶動出所有情緒和感傷的東西,絕對不是像是問題解答式的──解答A或解答B,就能夠一筆勾銷,雲淡風輕而過,當中每一個回憶,都是他們千錘百鍊的生活經歷。
過去人家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子女要從眾多輕易的指責中取得饒恕,可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的內心有著許多掙扎和曲折,不斷地衝擊著,往往他們也無從說起、無力爭辯。
正因為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途,一路走到中期,當身心靈的力量消耗殆盡,可能會演變成無力、沮喪,甚至是憤怒,因此湧上放棄的心情,這是相當複雜微妙的心情。
然而,旁人只是覺得,長輩病了那麼久,小孩好像慢慢變得不理不睬,甚至疏於照顧了,可是當我們轉頭看那個兒女──他自己也累了,就會發現到疲憊的神情、緊繃的情緒,猶如一根繃緊的弦隨時會斷裂一般。
站在中年的分界上,不只要承接父母老去的種種問題,還要照顧到自己慢慢老去的事實,是否時常感到蠟燭兩頭燒的窘迫?
這本書想與你作伴,不只寫出照顧過程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情況,還有如何從照顧相處中,面對不可逆的歷程,好好把至親送走,好好把自己的生活帶回來,讓你知道並非只有一個人在面對。
希望能透過分享一些想法、一些視角,在情緒困頓之中找到能夠自在旋身的空間,迎接屬於自己美好的下半場人生!

作者簡介    

蔡惠芳 專業助人工作者。
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堅守在醫療場域,陪伴病人及家屬經歷生命中的生離死別。見證許多家庭在面對無常時的韌性,也常感動於困頓之後的展顏。
相關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934

(本文摘自: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 / 授權刊登:博思智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