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物活性血管支架 降低血管再狹窄率
台灣一年近3萬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其中9成需置放心臟血管支架,支架的作用為擴張血管,減少阻塞機會,可分為特殊塗層、傳統裸金屬及塗藥支架三種。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常敏之教授表示,「特殊塗層血管支架」使用鈦金屬材質及血管壁上原本就存在的一氧化氮為塗層,人體排斥性低,可減少異物在體內的組織發炎反應,同時加速內皮細胞成長,促進血管快速癒合,因此血栓發生率極低。
 
常敏之教授解釋,冠狀動脈是心臟的主要血管,提供心臟收縮舒張所需的氧氣,若膽固醇等脂肪物質在內壁積聚,成為斑塊,造成血管狹窄硬化,阻礙血液正常流通,形成冠心症;當體力或心理壓力增加時,若血管急性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10-15%。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教授也表示,一名55歲張姓病患的左主幹支冠狀動脈阻塞高達90%,並伴隨少量血栓,病人左主幹支冠狀動脈血管直徑不到3毫米,幾乎失去血流輸氧功能,必須透過心血支架,打通血管。但考量塗藥支架血栓風險較高,裸金屬支架又會有再狹窄的問題,和患者討論後決定植入「生物活性血管支架」。黃瑞仁說「特殊塗層血管支架」的好處是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只需服用1-3個月,且血管再狹窄率和塗藥支架接近,臨床上相對安全。
 
黃瑞仁教授說,傳統裸金屬支架術後心血管的再狹窄率高達20-25%,塗藥支架雖然能抑制內皮細胞生長,使再狹窄率降低至5-8%,但相對地亦會抑制血管修復,持續引發血栓,導致血流不順暢,甚至完全阻塞心臟血液的供給,帶來致命危機。「特殊塗層血管支架」將於2012年7月1日起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適應症為急性心肌梗塞,另外對於1年內需做非心臟手術(如攝護腺、拔牙、白內障…等手術)及有出血的顧慮(如胃潰瘍)、無法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及有經濟考量的患者來說,是安全且經濟的選擇。
 
兩位醫師皆提醒,患者置入血管支架後要定期每3個月追蹤檢查,遠離造成三高的危險因子,戒菸及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以降低再發病的機會。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