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步態與使用輔具 有效解除足底疼痛 

一名60多歲的退休女士,平日生活愜意,美中不足的是,每次走路久了、或者去跳土風舞時,只要時間一久,腳底的中心偏前方位置就會隱隱刺痛。這個問題不但影響了她的生活品質,也讓她不想外出活動。經轉介至台中榮總復健科門診,自覺疼痛量表評估疼痛程度為5分,視診檢查發現足弓與足部骨骼排列皆為正常,但走路時有足踝背屈不足與前足過早落地的狀況,另外阿基里斯腱與足底筋膜緊繃,以致在站立期感到足心有隱隱的撕裂痛。

收治該個案的林東亮醫師,先是指導她修正走路步態,疼痛指數立即降至3分,再給予合適的足弓支撐墊,將足底筋膜和神經放鬆,疼痛指數立刻降至0分。

足部疼痛程度 可能是骨架問題

林東亮指出,常見的足部疼痛中,有一部分是源於足部局部的因素,譬如足底筋膜炎、前蹠痛、因為步態和受力不當造成的第五蹠骨疼痛、因副舟狀骨突出或過度內旋造成的內側足弓疼痛、跟腱疼痛、以及高跟鞋族群常發生的姆趾變形疼痛等等。另一部分疼痛的原因,卻不是在腳本身,而是更上游的神經、或筋膜緊繃或受壓迫,或者有不對稱的骨架排列(譬如脊椎、骨盆與下肢等)而造成次發性的足部疼痛。

利用鞋墊或輔具 足底受壓才平均

林東亮進一步說明,對於足部局部的原因造成的疼痛,會先檢查靜態的足部結構,看看骨骼排列有沒有異常或不對稱,足弓是否過高或太塌,前後足有沒有過度內翻或外翻,軟組織是不是過度鬆弛或者緊繃。接下來可以研究患者在走路、跑步時的步態,以分析在動態下各個關節施力和受力的交互關係。另外,觀察患者和使用的鞋子之間的互動結果(譬如磨損方式和變形狀態),也可以檢測其足底受壓的分布情況,看看是否和疼痛、或長繭的位置相對應。

林東亮強調,該類局部因子所造成的疼痛,通常比較容易查覺得出來,也比較容易解決。經由修正不當的步態、改善鞋具選擇,或者製作鞋墊、或支架輔具,來修正站立和步行時的生物力學,往往就可以解決患者的困擾。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