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不一定是痔瘡 潰瘍性直腸炎也會引起

47歲莊女士,因血便至腸胃科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痔瘡及直腸發炎,先給予藥膏與塞劑,症狀仍不見改善,持續解血便,並伴有腹瀉、偶而便祕、下腹疼痛,再次回診,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一毅發現,莊女士直腸部份黏膜紅腫發炎,並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配合臨床症狀確認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症狀明顯改善。

中年人易好發 男女比為1.6:1

陳一毅指出,潰瘍性大腸炎屬於非特異性發炎性腸炎的一種,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男女比為1.6:1。台灣的發生率雖低於歐美,但是最近十年每年發生率明顯增加,其中潰瘍性直腸炎佔潰瘍性大腸炎中的20-55%,有10%的患者在5年內會逐漸向上延伸為潰瘍性大腸炎。

陳一毅說,潰瘍性直腸炎好發的原因並不特定,可能是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致病機轉不明確,疾病治療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治療以藥物為主,如止瀉、抗發炎反應之塞劑、洗腸液、皮質類固醇等,若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併發症、癌症病變才會考慮以外科手術治療。

症狀易混淆 長期追蹤莫輕忽

陳一毅提到若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變多、帶血、腹瀉、大便解不乾淨等,這些症狀與痔瘡、克隆氏症、偽膜性大腸炎等疾病症狀相似,需經追蹤診斷,才能鑑別。

陳一毅醫師強調,除了患者病史及糞便檢查外,透過直腸大腸鏡檢查有無黏膜發炎及出血反應,以及病理切片顯示是否為非特異性發炎反應來診斷;而潰瘍性直腸炎雖比潰瘍性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無法排除有惡化的可能,需於門診長期追蹤為宜。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